打开华为手机上的日历,腊月廿三标注为北方小年,腊月廿四标注为南方小年,南北方的小年相差一天,南方人的小年则比北方要晚一天。
南方小年之所以和北方不是同一天,是因为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俗语,在过去北方地处政治中心,所以受官气影响较重,于是就将小年定为腊月二十三,而南方还是遵循腊月二十四的习俗。
作为江南的苏州,惯称除夕为“大年夜”,与其对应,除夕前一晚则被称为“小年夜”,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
腊月二十四夜,吴人称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在廿四夜,吃大团子迎新年,自古以来就是苏州乃至江南一带的习俗。
记得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四,从这天开始忙碌,正式切换进了过年时间,各家各户掸檐尘,掸完檐尘,那就是要做大团子了,廿四的晚饭大团子是必须吃的。因为团子有团团圆圆的寓意,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廿四夜大团子,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团子这个概念,是江南特产。北方素来只有汤圆和元宵,苏州将小的叫圆子,大的才叫团子。团子还分大小,通常直径在4公分以上的汤圆,才会称其为团子,而直径超过7公分的团子,才被成为大团子。
为何要在廿四夜吃大团子,比较流行的说法与旧时习俗“送灶”有关,团子是祭祀品之一。过去家家户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廿三或廿四,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决定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的吉凶祸福,所以家家户户在灶君上天之前都会好好款待他。
《清嘉录》卷十二“念四夜送灶”记载: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廿四夜,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以糯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叫作谢灶团。
上世纪那个年代家里条件不好,特别期盼着过年,因为可以吃到肉馅大团子。百姓辛苦劳作了一年,到了年底,以团子做美食慰劳自己。吃完团子,年就更近了一步,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
每到腊月廿四下午,自家兄弟姐妹、左邻右舍聚在一起做团子,图的就是这份年味和团聚。
苏州人将团子的馅不叫馅,而是叫“酿”。苏州人为啥把“馅”叫作“酿”?“酿”字,有时间的要素,有固定的程式,有纯酽的味道,有变化的神妙。“酿”的叫法厚重、古老,灵动、鲜亮,这不禁令人感叹吴方言的精准。
正因为小圆子做法单调,而团子够大,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所以苏州团子的酿花样百出,一般分甜酿、咸酿,甜酿大都是用赤豆烧制的豆沙酿,咸酿用的是用萝卜丝,也有菜肉酿和全肉酿的,还有猪油拌米粉制成的油酥酿的。
做团子有讲究的,米粉的成分要粳米、糯米按一定比例掺,如全用糯米粉则粘性太大,如粳米粉太多则粘性不够,团子会开裂。一般是三成粳米粉七成糯米粉相掺和而成,这样的米粉做出的团子,糯而不粘牙,滑溜爽口好吃。
苏州招牌的大团子当是萝卜丝大团子,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就有所记载。把寡淡无味甚是有点甘涩的萝卜做出一代人都无法忘怀的味道,那是很考究功夫的。
用萝卜丝做酿,要选用上好的白萝卜,丝则要擦得很细很长,再用水浸泡半个小时,这样萝卜丝吃起来就比较脆。团子皮要用糯米粉做,把糯米粉加温水后,使劲地搓揉,这样做出来的团子吃到嘴里比较有嚼劲。萝卜丝团子做的好吃有个诀窍,里面要加猪油和猪油,这样和其他酿搅拌在一起更香、更美味。
自家造的房子里有灶头,灶间里可谓是热火朝天,大家围着灶头转,灶上做团子的做团子,灶下烧火的烧火,个个都忙忙碌碌。
团子下锅后,随着热气的蒸腾,在水中翻滚的雪白的团子煞是可爱,那团子清香的气味就和着几代人的说笑声从窗口飘散出去,空气中弥漫起一种温馨祥和的气息。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依旧是过廿四夜,但是现在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亲手做大团子了,直接到超市或菜场买,馅的品种越来越多,团子是越来越小了,甚至有的吃点汤圆应付一下,但总是少了些浓浓的年味。
其实节日没变,变得是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重拾那些旧习俗,年味,或许能够更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