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记得上学的时候“学过”。但不全。我还记得新学期开学发新书下来,每每都会迫不及待的,先把语文课文都挑着读一遍。记叙文、散文、古诗按这个顺序先看;几篇外文小说节选也还凑合;后面的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都不爱。但凡这个家,那个家的喜欢不起来,因为要求背诵的多,老师还要领着分析一通: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深远含义,直至到标点符号。
前几天看《从》里面就有一段,我笃定,在中学课文里就是被裁掉的。小鲁迅是不敢去百草园里高高草丛里的,因为传说里面有条很大的赤练蛇。保姆长妈还讲过一个“美女蛇”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中必定都有一个书生苦读在寺庙里,都会有一个美女半夜前来,从背后唤名字。当然寺庙里要配置个和尚来破局,赠于法器,千钧一发之际,斩妖除魔!
这故事很是令小鲁迅觉得做人之险恶,夏夜乘凉,怕被人从背后叫名字。而我小时候怕拍花子的,不知道拍花子长什么样,觉得就应该是个老头。所以小的我,在街里害怕各种老头,看见就跑。
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我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念到“真的猛士,敢于之直面惨淡的人生。。。”我才羞愧的意识到:课文里也学过。N年后,课堂里要求的背课文,至于我,就有这样的好处如此而已!
鲁迅的性格,我想是洒脱不羁的。应该不会小气,我在学习他时,不忘给自己找点小乐!
刘和珍君就义后,有人对鲁迅说:先生为刘和珍君写点什么吧,君生前就爱看先生的文章。
鲁迅首先想:是啊!我所编辑的期刊往往因为有始无终,销量一向不好,然在这样的生活的艰难中,珍君毅然预定了我《莽原》的年刊!看到这里我笑了,跟现在也有几分相像呢。榜一不是?没有不敬啊,好的作品如是,无论何时,都能与你生活的年代找出通感。但还是作揖,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