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成年人的焦虑,唯有终身成长
这个时代,焦虑泛滥成灾。
刚毕业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好工作,年龄大了担心成剩女(剩男),人到中年又担心失业,生老病死都被焦虑囊括进来。
很不厚道地以先生为例,来看一个公务员的资深焦虑史。当我们生活在北上广的时候,会焦虑住的房子太小,孩子的学位,出门太拥挤,甚至焦虑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终于得偿所愿调回到老家的二线城市,发现情况并没有好转,于是又焦虑职位是否能晋升,工资减半如何自处,衣锦还乡的优越感从哪里来。
焦虑的人习惯于抱怨,习惯于叹气,找不到方向,也没有好的方法,更没有行动计划和行为的改变,所以对未来充满恐惧和无助,被动等待别人的给予,看世界的思维、心态难免消极。
网络上铺天盖地在贩卖焦虑,告诉你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并且列举了很多成功的案例,但买彩票中奖的几率很低,走在路上也很难被天上的馅饼砸中。
克服成年人的焦虑,还是踏踏实实地提升自己终身成长吧。
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有自己的逻辑、方法和过程。
一、成长的第一件事是思维模式的改变——相信成长本身,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即使先天的才能、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各有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也准备好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给自己设时间限制,他们认为每一天都是起点。褚时健先生75岁开始种橙子,成一代佳话。愚人节那天,年近50的老罗还学习直播带货,看他弯腰给念错名字的投影仪品牌道歉时,已经开始有谢顶,不得不感慨,他也是拼了!
成长型思维是不是很迷人?
至少,这个中年男人真切地给我们示范,他是如何始终如一地去面对过去的自己。
他在微博上说:重要的不是我将来能不能又做出让你佩服的事,而是你要有自己的……你懂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方法,就是跳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重新审视自己。 愿我们所有人都不囿于过去,无论在何种境地,能勇敢接纳自己,直面自己,重新创造更好的将来。
当然,这只是一句口号,重塑未来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诚如麦加·汉森在《超越王子与商人之外》中所言:群体的智慧不会自然发生,方法是关键。
二、成长的第二件事是掌握正确的方法
一万小时理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认为任何人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那么,如果只是简单重复昨天的动作,会不会有可能把失败也有重复1万次?
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告诉我们,成为高手要掌握的三大招式:创建套路、走出舒适区反复训练、及时反馈。
第一招,创建套路。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的套路。
第二招,走出舒适区反复训练。说实话,这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但只有走出这一步,精心设置一个个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挑战性目标,专注地投入进来,才能滴水石穿。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招,及时反馈。能让你对练习过程和结果有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存在问题,这就为下一步应该延续还是改进提供了依据。
还是以先生为例。有一次写材料被领导否了,下决心要锻炼提升公文写作的能力。他的总结如下:站位不够,还得好好学,需要多总结提升。
然后呢?然后就没了。
按照刻意练习的方法:
第一步设定目标。以后能站在领导的角度写材料,并保证一次性通过,然后在这个目标之下再设定过程目标。
第二步,就要开始创建套路了。方法有很多,比如研究领导的写作套路,上网搜索优秀的公文范例,国家领导人对外讲话,政府工作报告等。
第三步,走出舒适区专注地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1万小时量的积累。
第四步,及时反馈。写完之后请领导点评,给出建议,知道哪些写得好,哪些部分还需要持续改进。
三、成长的第三件事是影响力的传播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和你的用户(可能是你的上级,可能是你的同事,也可能是你的客户)建立正向的链接,通过演讲来传递你有价值的洞见。
这是迅速提升个人影响力最有效的方式。
就像TED掌门人克里斯·安德森告诉我们的:演讲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可以大到帮助我们提高自己或企业的影响力,甚至是扭转命运。
当然,演讲不是简单的侃侃而谈,演讲的基础是洞见——能够改变人们认知的观点。
比如在今天全球新冠疫情下去回顾比尔·盖茨2015年的TED演讲《下次疫情爆发,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如果有什么东西在未来几十年里可以杀掉千万人,最有可能是个高度传染的病毒,而不是核战争。这就是令人敬佩的洞见。
还是说回成长。
成长意味着在未知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我们踏踏实实,找对方法,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或许,这就是走向成功最近的那条路。
走在成长的路上,即使已经50岁了,我们还坚定不移地说:我们依然年轻,生命还有重新开始的可能和机会。
四月正是读书时。和晓琴共读《终身成长》《刻意练习》《演讲的力量》,一起探索成长的力量和成功的路径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