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家庭教育是母亲为主导,中国母亲很容易焦虑,母亲的眼神、脸色会影响孩子的焦虑情绪。
1、中国孩子焦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时刻处在高度筛选型社会;
考试升学制度长时间内不会取消,都是选拔性“掐尖”。考试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如何对待考试的心态。
(2)不得不参与教育的“军备竞赛”中;
父母对孩子有进入“头部”学校的期待,令孩子处于心理压力和负担中。
如果考试是唯一“掐尖”方式,那么任何减负手段解决不了孩子学业压力和负担,家庭焦虑也会一直弥漫下去。
(3)学习是对人的天性挑战。
学业难度从初中开始,增加了理化生政等多门课程。学习非常自觉的孩子不会超过20%,而能进入一本也差不多是20%。因为选拔,考试难度也一直在增加。
这种选择性制度安排,大概有50%左右的孩子要被淘汰掉,关键是评价态度的问题。
生育率下降是个不可逆的方式,大学普及化,将来人人可以读大学,会不会降低教育焦虑呢?可以肯定的是部分家庭仍然焦虑,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进入1%的名校。
比如教育部要求不可以对学习进行排名,但北上广的一些家长群会自行去排名,并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网络排名考前的学校,容易让孩子进入“习得性无助”心理。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才、成功,尤其是未来的X型社会,也许15年后,父母帮孩子选择的头部学校、头部专业都不再是头部。现在出现了上百种新型职业,如陪跑员、直播带货等,灵活就业,大多为结婚生子的女性。因此未来的行业是千变万化,因为有50%的孩子并不适合读大学。强迫孩子读大学,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人才需求。
案例:
(1)德国双元制发展,一些高级技工,并非学术性大学毕业的。
(2)最近网络爆出,上海大概7%的外卖小哥是本科、研究生毕业,大学毕业“间隔年”不一定找到理想的工作。某卷烟厂30%是研究生学历,大学生毕业后成了卷烟厂的流水工。
(3)以色列的大学毕业生第一年不工作,到处旅游去看世界,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是“躺平”的积极意义。
(4)中央已出台《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五五拨,提前分流一些学生学习职业技能。
2、从元认知的角度看,导致学习障碍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1)学习是对人的天性挑战;
人类农耕文化注定人天生不喜欢压力,不喜欢紧张的生活,而家长的催逼、压力大、紧张就是摧残孩子的大脑发育,容易发展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在AI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据全国调查,青少年心理疾患检出率在最近三年急剧上升、成倍增加,归因是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最主要的就是学业压力大、孩子紧张、睡眠不好。
(2)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必须付出努力。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活动,比如一类数学题通过电脑测算有132中变型,人脑速度跟不上。大脑新皮层是很薄的一层,无法适应千变万化和复杂的学习安排,孩子无法翻过学习这座大山,就抑郁了、有压力了、习得性无助了。
(3)学习过程就是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失败是正常的。
学习成绩背后的原因分析很重要,是内驱力不够?是注意力缺陷?是阅读写作障碍?还是出题太难太怪?失败乃成功之母。
(4)有成效的学习一定是有难度的。
3、大学是通过“绩点”来评价学生。
绩点就是把所有课程、所有制度规定变成一个统一的、平均的分数。可以比较恒定反应各门学科的学习状况。但也有专家批判这个制度,因为人是多元化的,绩点制的教育导致孩子没个性、平均发展、平庸发展(空心病)。不像西方的孩子,有个性,有创新,有特长。
头部学校的孩子门门功课“优”,但毕业后不知道干什么,到了社会上却很平庸。
4、如果过度、过早让孩子进入竞争状态,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心灵和身体伤害有哪些?
(1)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人类,尤其是儿童更适合缓慢的节奏。时代更迭,导致竞争时间被压缩,大脑还没发育好的孩子过早被推入竞争行列(拔苗助长)。单纯智力发展,会影响其他如行为习惯等发展。
15%的孩子有心理疾病或抑郁倾向,4-5%的孩子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或抑郁症。在一所万人大学,2.5%在校大学生检出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2)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从小被迫扮演“小大人”社会角色,会影响孩子成为自然人的发展。有本书《童年的消失》,独生子女有“小大人”腔调,没有童年的乐趣,比如涂鸦,失去了乐趣和创造力。
刻意按照社会成人标准培养孩子,是一种天性泯灭。
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持童年、童趣,而不是过多、过早的任务压力。
从脑科学来讲,女孩髓鞘(连接新皮层和海马区的核心区域的众多神经通道)发育比男孩早10年左右,所以20岁女性做母亲很成熟、得体,但20岁的男孩做父亲明显很幼稚、不成熟。三十而立,男孩30岁髓鞘发育才成熟。因此,男女孩教养方式不一样。
(3)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儿童是自信心培养的关键年龄,如果整天处在失败状态,容易自卑、没有信心。
(4)AI时代,人脑千万不要与电脑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