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杭州的日子【1】
文/尘一粒
又是一年相聚时!从2017年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元月份的齐聚三亚到现在的杭师大,三年的时间我们这百十号人才见了三次。尤其是今年,这个夏天,格外的珍贵,毕竟我们都要毕业了。
临行前我们家孙老师问我“出门学习兴不兴奋?”“已经习惯了,没什么感觉!”我当时就是这个状态这个想法。“骗我的吧?”已经上班两年却从来没有机会出门学习的孙老师不信地再问。我跟她开起玩笑来“好吧!我承认,我此时此刻特别的兴奋,只是不在你面前表现出来罢了,实际上我心里乐开了花!”我如此这般说,她还是不信,仍旧觉得我在骗她。实话实说吧,她说是在骗她。按照她心里的想法回答吧,还说是骗她。标准答案在哪里?就这样,我们斗了一路的嘴,她把我送到了火车站。
在没有坐进杭州师范大学学术交流A座大厦前,我的内心没有一丝风,那心境正如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般。当看到PPT上嵌着“马云乡村人才计划”八个大字时,当叶院长站在台上开始主持开班仪式时,内心 突然猛地一颤,仿佛被什么击中了似的,就如同西湖的水被丢进一块巨石“一石激起千层浪”,内心竟颇不宁静了。脑子里涌现出一幕幕往事,也不知是什么滋味……
简短的开班仪式结束了,李镇西老师开讲。李老师,我还是很熟悉的。前几年见了几次,他的书也读过几本,他还在QQ群里给我上过课,这都是往日旧事。今日讲座,一开始李,李老师就放了一张他19岁刚入职的照片,又放了一张他退休前59岁的照片,叩问在场的每一位“这中间40年该怎样度过?”我也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自己的职业生涯该怎么度过?”用什么来承载这最美好的年华。李老师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78本著作!我依然在问我自己;我的答案会是什么呢?无论是在李老师的书中还是在李老师的讲座中,始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教师个人成长的四个“不停地”——阅读,实践,写作和反思。我从一四年入职以来,一直践行着四个“不停地”,忠实的记录着教室里的故事。令自己遗憾的是,这年把来坚持的不是很好,不似从前日更一文,也许正如李老师讲座中讲到的,我可能处在“绝望之谷”时期的缘故吧。最重要的是,我会穿越当下的“黑洞”抵达有光的时空。
上午李老师11点50左右结束讲座,下午1:30成尚荣老师开讲。成老师的讲座,让我兴奋不已。一开始,他建议老师们读一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这本书我读了三次,整理了三次。这本书虽然很薄,但内容却很厚,尽管我读了三次,可依旧还是啃不透。讲到中间部分,他又提到一本书《童年的秘密》,又一次点燃我。我记得最清楚,第一次读这本书是2017年10月份,我在武汉参加马云乡村教师终评时,太喜欢酒店里的那盏灯,我就一直捧读《童年的秘密》。同室的朱老师还给我拍了一张照片,特别的珍贵。讲座尾声,成老师提到陈鹤琴,再一次燃爆我!我淘了陈老师的四本书,他对自己孩子成长的研究,无论是对儿童的研究、对教育的贡献还是治学的竟然,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唯一另自己遗憾的是,这些书籍自己读得不深,还没有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让这些铅字转码成O型血,流淌在自己的骨髓里。
成老师结束两个小时的讲座,15分钟后来自阿里巴巴集团组织和人才发展的负责人谭亮给我们作《未来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阿里巴巴为例》。谭老师在今年三月份,已经在钉钉群里给我们分享了四次课程,每次回看都有不同的收获。谭老师今天的分享中提到“你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大学时《外国文学史》汤老师讲的一句话“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昨日之事今必在行,今日之事后必再行。”这两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汤老师的这句话,我学着开始“观照”,观照历史、观照自己,慢慢地验证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句话。也从往事中洞见了一些看到的或者看不到的东西,总能给自己以启迪。
晚饭后,在房间与贵州的老师们在一起嗨聊。只是聊天的时候不要提工资,你不给他们拿工资的短信他们都不敢相信你工资那么低!然后出去跑了一圈,只是晚上太黑迷了路,问了四个人才跑到宿舍楼下。又去拜访了甘肃的韩校长,跟他讨教一些“药方子”。回到宿舍已经22点了,点着点着11日的学习记录便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2019年7月12日 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