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老师从一首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儿童诗入手,进入到课文。再现文章当时描述的季节、天气和时间,让孩子一开始就明白,要想进入文本,必须学会认真的阅读,细细的品味,才能走进文字,解读文本,最终和文中人物产生共鸣。这是窦老师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之一。反复的读,不断的揣摩,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读出了小女孩的寒冷、饥饿和恐惧。老师一边带领孩子品读课文,一边告诉孩子怎样进行批注。教给批注的方法时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老师指导某个词应该写在某处,另一个方法是利用出示的文本旁边事先准备好的批注展示给孩子看,指导孩子批注的方法。
接下来的二三自然段老师放手让孩子们自学,同时学着像老师一样有意识的批注。这很好的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由扶到放的过程。经过静静地学习,孩子们体会到文字呈现给大家这样的小女孩:孤独、痛苦。由此小女孩的整个形象跃然纸上:身体上的寒冷、饥饿,精神上对爸爸的恐惧、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孩子的可怜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
窦老师接下来干什么呢?让孩子们去感受小女孩的“幸福”。因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女孩跟着奶奶一起,飞向那幸福的新年去了。”小女孩明明是被冻死的,怎么会感到幸福呢?让孩子们通过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看到的一切,知道她在临死前看到了多么美丽、令人陶醉的景象,由此感悟小女孩在临死前获得的温暖、慈爱、安宁、满足和快乐,和之前体会到的现实一一对应,由此发现她在擦亮火柴时获得的幸福体验。而这些,都是小女孩的美好愿望(板书为“渴望”)。于是现实和梦想的强烈对比就出现在了孩子们眼前。
窦老师没有由此收缩战线,而是让孩子们更进一步走进小女孩。特别将文中小女孩的遭遇转变角色,以“我”的角度再次走进人物内心深处,挖掘潜藏在女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中对体现出的对现实的“隐忍”。最后出示安徒生的一段话。让孩子们通过阅读产生新的思考: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隐忍,学着承受,对未来有梦想有渴望。
窦老师曾经说:“我是教语文的人,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的确,在本节课中,从语言文字出发到儿童思维的提升,从文本到生活,整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儿。独特、丰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链接课堂每个环节,在一个多小时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一点的疲惫。
听完了窦老师的课,很佩服窦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我觉得窦老师就像一座山,仰之弥高。并且切合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时的心境,使文本、作者、读者三者有机的结合,从而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得以认识安徒生和他笔下的人物,也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