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一
昨天晚上,和李老师在一起聊天,从白头发聊到了日本流行歌唱家玉置浩二,继尔又聊了国内,香港,台湾,欧美的那些有着天籁之音,极具磁性声音的歌唱家。
李老师先是用手机,播放了一些歌曲,让我了解,然后他觉得这样听很不好,就邀请我上楼去,到了他那配备了重度发烧的音响室房间里,让我全身心地处于高低音混合在一起声音之中。
当我置身于那样的声音播放室里,音乐播放声填充着整个空间里的每个角落,坐在房中间的椅上的我,也一样地被播放出来的声音包围浸透其中的时候,我脑脑子里自动的闪出了孔子说过的那句话:三个月不知肉味。
当我今天回过神来,我想接下来几天里,我就写写着“三月不知肉味”的这个主题吧。
昨天晚上,临走的时候,李老师从他收蒇的1000多碟片中,选出四碟纯音乐片,让我放在车上,平时在行车过程中听听。这样子我觉得很好,我在以后行车过程之中,身心不再困于“肉味”而忘却生活的忙碌奔波甚至是苦难,多少可以唤起灵魂深处的一些执着与念。
三月不知肉味(二
二干多年前的孔子所说的三月不知肉味,不是他没有肉吃,反而是他嘴里吃着肉,可整个脑子全身心地被《韶》音吸引住了,忘却其他的欲求。孔子生活的那个时候,平时里能够有肉吃,实在已经不是普通人了。孔子是因为善于多种经营的,他办培训班收学费收肉条,又兼职丧葬礼仪事业,收入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孔子平时不但有肉吃,他爱吃肉,他对怎么样吃肉的烹饪方法是很挑剔。孔子,是一个那么喜欢吃肉的读书人,同时他还爱着音乐。孔子喜欢音乐,而且他是懂得音乐。
如果要让孔子在美味的肉条和美妙的音乐之间作出二选一选择的话,孔子的选择,应该是的肉。
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的前提条件, 是在他对每天有肉而习以为常之后,听到了《韶》,才有了三月时间里吃肉而不知肉味的。
孔子是务实的,后来,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其核心也是务实。
孔子仅仅是三月不知肉味,而并没有完全沉迷于《韶》的美妙音响之中。因为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之下,要活着要活好单靠音乐过日子,是不靠谱的。
三月是不到百天,一年365天,拿出一年1/4的时间来不知肉味,还有大部分的时间要来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是一个黄金分割点,算是讲得过去吧。
三月不知肉味(三
眼耳鼻舌身意,是人性之欲,人最底层的是生存,最基本的是生存须求。
当年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饿死无数,晋惠帝听到奏报后,大为不解,他提出一个疑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与百姓的三月不知肉味,就不一样了,更不用说晋惠帝了。
北大快嘴刘媛媛那次著名演讲“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时候说,她家里不只是寒门,而是连门都没有,这种语言力量是穿过了底线,进入大地最底层,从而引发了巨量的吸粉。
普通人的三月不知肉味,还不是最底层,还不是最低谷,还不是能够引发触底反弹的最底部。甚至可以说,三月不知肉味可能是已经处在半山腰上的状态。而如果是孔子的,晋惠帝的三月不知肉味,那应该是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某一种人性欲望在占领着。
人性的欲望存在的贪婪与恐慌的两个极端,而且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断的摇摆。
孔子是一直在秉持着中庸之道,孔子也是人,他日常的生活,也一样无法逃脱人性欲望中贪婪和恐慌的挤压,只是孔子学会了在二者之间,把握到一个度。
三月不知肉味(四
2020年的最后一天,本来应该是写出“三月不知肉味(四》的,但是,这已经成了过去的一天时间,没有安排好,晚上又去参加朋友公司的庆祝丰收的年会,喝酒了,喝酒完了又和别人去喝了茶聊了天。在聊天时间中快接近2021年才回家。
2021年第1天,本来应该也是要很早的把《3月不知肉味(四》写好了,可是 因为上一年的喝酒,到了下一年早上的时候,酒味虽然已去,但是酒精还在身体上。上午时间,就是出去走了走,时间就过去了,下午时间又恰巧朋友来,在一起,聊着聊着一天就过去了。晚上时间,又和几位朋友在一起,聊着聊着就到了把这一年中第一天又要渡过去了。看来,生活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那么三月90天,一年的1/4时间确实也不会觉得很长啊。
三月不知肉味,就是三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关于时间的话题,我在前面一个主题里《一分钟可以写300个字》之中,已经有切入。这一次,讲到三个月不知肉味,除了时间,还有人的情感。
谈到人的情感方面,我秉承着刘良华老师论述的教育观点:爱与意志。
从爱与意志的角度去论述,去理解,去讲述“三月不是肉味”会更多地贴近时间与情感的交织点。
原本是想在新年的晚上,要听罗胖子“时间的朋友”,后来没有听了,这两天本来想去听的,但是仍然还是没有去看去听。
三月不知肉味(五
不知,有被动不知和主动的不知两种模式。不觉,与不知不一样,是存在的,没有主动8被动的,明明是吃到了肉,却说没有感觉,味觉还在而不觉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是少觉吧。
不知不觉是平行状态;先知先觉是过去状态;后知后觉是未来状态。
我们普通的一般的人,无法先知先觉,能够做到后知后觉也算不错了,想要达到不知不觉那是比较难的。
我们其实都是普通的一般的人,那些所谓的被封神的人,最后终究也要死去,也都要失去知觉,尘归尘土归土。
今天,终于把得道的罗胖2021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一一长大之后》看完了,听完了。和去年的“基本面”相比,今年的演讲听看到最后,对最后一个主题“我有一个启发”才有一点感觉。而对于其他的我还感觉不出来,感觉不到。
去年,我是听了两场的跨年演讲。得到的“基本面”是其中的一场,还有一场是巴比特的玲听“在混沌中找支点”。今年已经听了一场,那么明天要把这一场把聆听巴比特的聆听:我有无限,你我皆有无限可能。
我想,这些同龄人的优秀演讲,确实已经无法让我产生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情绪与感觉,但是,还会引发我对于未来产生出一种新的理解吧。
或许,这也正是映射着,已经过去的2020年,在我自己的身上很多感觉,有着敏感和钝感的变化表现。
三月不知肉味(六
把“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单独提取出来,从源头开始去寻义,又到多义性里找理解,对时间的数与时间的量之间进行比例测量,还对其中词语的定位来了不断地翻来覆去晾晒……经过了这样的一番折腾之后,就是不知不觉地到了(六。
昨天晚上,看了罗胖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刚好也是到六,他还牵强附会地把赞助的广告商6个核桃和他的第6场进行了“六六大顺”的广告语不断重复地说着,这样反复不停地说,不管是现场还是场外的听者,经过4个小时时间,就围绕着这个自称是读书人,却是全靠卖嘴皮赚钱的人听,最后总会感觉到有点被骗的念头从脑子里跑出来。还好的是,到了最后收场的时候,他打出来的主题是:我有一个启发。这个词语在整场跨年演讲中显得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让看的累昏昏的人走出场,听的迷沉沉的人关闭手机之后,还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难忘。当然,要想达到三月不知肉味,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了。至于他在场上推销的得道中的两本书,应该也比较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罗振宇自称是自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而且还是一个比较强烈的乐观主义者。
成功的人士,聚集了社会资源和资本的人士,在公开场合布道的时候,一般都宣布自己是一个强烈的乐观主义者,这些强烈的乐观主义者,现在都办起了学校。比如得道大学,比如樊登大学,比如混沌大学,当然还有湖畔大学。
今天再说另外一个学校,一个叫(8BT)巴比特学院。
巴比特也是一个APP,和得道一样,和混沌一样。巴比特APP的创始人是长铗。
但是在巴比特上面作跨年演讲的人却不是长铗,是汤霞玲。这位能言善说的女侠,原来不是在8BT里做事,不是在区块链行业里,也是像得道app的罗胖子一样,是在传统媒体行业里的跳出来。
汤霞玲是去年开始做区块链的跨年演讲,去年她做的跨年演讲主题是:从混沌中寻找支点。
今年她继续着她的“一本书,一堂课,一个跨年演讲”三个一。
聆听汤霞玲的区块链跨年演讲的人的人数,要比罗胖子得到跨年演讲要少,而且要少得多。原因是得道的跨年演讲,虽然是单口相声,但是这个靠水卖嘴皮布道的人,毕竟确实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在4个小时内围绕着几个主题在不断地说着,给思维上已经被单一化的中国读书人带来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微悟。汤霞玲的跨年演讲,本身就是在区块链这个让大多数中国人还无法接受的某个很玄乎的话题内言说。她去年说着“在混沌中寻找支点”,她今年说的“我与无限,你我皆无限”的话题,也只有像她所说的已经进入了区块链的1.0,2.0,3.0域内的人,才能够有兴趣听着。
得到的APP得到的跨年演讲,可能在百度上就可以搜索得到,而巴比特的跨年演讲,那就只有业内的人,才懂得到哪里去听了。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可能一直在寻找着某一种值得自己去自我学习的,在去年一整年里,我在不断地学习着,如汤霞铃所说的区块链1.0方面的知识。因为这样的学习,确实曾给我带来了某种三月不吃肉味的感觉。
但是,现在看来,要让自己有些感觉出来的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很痛苦的代价,感觉仅仅是一种认知上的初步感受。
能够产生三月不知肉味之味,如果仅仅是满足身体上浅层次的欲望,而没有产生深刻的痛点之感,那么肉味仍然会回归到第一位。
三月不知肉味(七
跨年演讲似乎在成为了一种流行,这种流行是可以和商业相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流行主要是其商业成本比较低,不像是那些五花八门式的综艺联欢晚会,跨年演讲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站在台上说着,有围绕着一个主题,或者几个主题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在进行着,进去了三个半小时或者四个小时。
三个半小时和四个半小时时间,按照一般人的演讲语速,每小时需要15000个字到18000个字来计算,仅仅只是需要5.5万字到7万个字而矣。
用五点五到7万个字来组织出来的一场跨年演讲的主题,就可以让很多人沉浸在其中,但是否能够达到让在场听者三月不知肉味,这就要靠演讲者的能力了。
前几天,简书对于在简书上的各个账号书写者给予了机器人填空的年度总结,看到很多人晒出了一年写字量超过了十万字。一个人一年积累下来10万字。这已经超过了一个跨年演讲所需要字数的两倍。也就是说,在简书上面的这些写字者,只要对自己一年的写字进行几个主题的分类,然后再作自我训练一下,都可以进行一场一年总结的跨年演讲。
巴比特的汤霞玲给自己定下了一年三个一,就是一堂课,一本书,一个跨年演讲。
在简书上面写字者,完全可以把汤总这个“三个一”模型复制过来的。
如果我们无法达到了听者读者三月不知肉味,达到每天日更一篇文字,一年写出一本书,一年进行一场跨年演讲。哪怕是日更文没人看,出的书没有人买,跨年演讲只是对着手机录下四个小时,没有一个听众,那也是感动了自己。
一年的时间之中,三月不知肉味,还是有其外八个月啊。
三月不知肉味(八
三月不知肉味,究根这句话出处的核心是跟一个人,是跟一首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关于这个人:孔子,可以说,已经是世人尽皆知了。但是,关于能够引起孔子这个人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乐曲《韶》,应该说,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的。
声音的储存媒介,是到了当代才产生出来的,而且,实现把声音这个媒质从保存又到重现,这是需要一重重很复杂的,完全要依赖于现代科技才能够实现的技术。所以,2500年前的,那么美妙的能够让孔子这样的人都可以三月不知肉味的音乐,现代人肯定是无法真实听到的。《韶》乐是现场演奏的,只有在现场听过的人,听到的人,才会感受到TA的无比魅力。所谓的三月不知肉味,也只是一种形容而已。
孔子调用了这种舌尖上的感觉和耳朵的听觉放在一起比较,实在是难得,难得的是,孔子是个人而不是神。在尘世中的人,在滚滚红尘中的人,无法拒绝吃肉的味觉之好。孔子终身,都没有想把自己变成神,他说所说的“食色性也”不是说别人,而恰恰是指自己。他所说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也是不在说他人,也是恰恰在解析自己。
儒家是好肉的,佛家倡导不杀生不吃肉,而佛家也有出色弟子说出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的话。佛家的倡导者佛祖,也不是天生不好色,只是他在拥有经历了天下美色美食妙音大欲之后,才顿悟出人生的空,放下人身上的一切过多之欲。佛家的弟子们没有说,也太敢说“三个月不吃肉”,他们追求的是,终身无欲。
老子庄子的道法自然,既吃肉也吃菜,有什么就吃什么。这个季节,这块土地长什么今天就是吃什么,不强求,不苛求,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自己在天地间就是个杂食动物而矣。道家没有三月不知肉味之说,道家本身就是让人处于天地万物的自然之中。
看来,儒释道三家思想思维里面,只有儒家才倡导三月不知肉味。
《韶》音是在那么遥远的时候,时间又无法穿越,站在当代当下,想要获得三月不知肉味的体验,重现《韶》音,似乎是不太可能吧。
如果说,要去寻找佛家的帮助解答,佛说,就是说体验了,又能怎么样呢,人的欲望,无止境,三月之后,有四月五月……三年,四年,五年……
如果说去寻找道家的帮助解答,道长会让我们喝一杯茶,听一阵风吹过,然后说就是这样的嘛。
也许,确实也就是这样的。
近代现代当代医学解剖学大脑神经学的研究,发现了一切都只是我们大脑神经未稍突触上面的一切反应而矣。
对于这些反应的表达或者表述来说,可能只有数学数字才可以靠近,语言文字显得很脆弱。这一点来看,孔子确实了不起,他在当时就已经运到用了数字 “三”。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三月不知肉味(九
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我们老家的小村子里生活。那个时候,村子里一年到头的唯一文艺演出活动,就是每年夏天里,在我家后面的“先教祠”场上的唱大戏,唱莆仙戏活动。两天两夜的唱戏活动结束以后,看那些穿戏衣的戏子们收拾行装即将离开时,内心都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那几天时间里,我去村后面山上割草时,头脑会有一种“晕车,晕船”一样的晕戏,耳边会不断地再次响起那几天里听戏看戏的声音。继而还会不由自主的站在山上的一块大石头上,模仿戏子动作,哼唱起莆仙戏腔,自编自导自演自唱起来了……
有一次,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不经意间讲到童年时的这些心路历遇,想不到的是,同龄人的同时代同样生活的人们,都有着相似的身感同受,大家在回忆往事中共鸣举杯再杯,往事成了不堪回首。
往事回首,除了历历在目,还有着那种声音,那种曾经体验过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被再度唤醒。
这种再度唤醒,在现在的年代感范围越来越广域越强烈地会表现在当一首老歌响起的时候。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与“三月不知肉味”相比,前一种声音会让人觉得比较单一了点,时间跨度只有三日,与月之间差有三十倍了;从感觉上,那梁上的余音与嘴里口中唇齿舌尖的肉味,那差别轻重悬殊太大,不绝是还有点,不知是己轻无感了。
孔子所说的三月不知肉味,是指盛世年代的国家级的大型的音乐盛典《韶》,当然不是一位歌女的曼妙歌声相提了。当然,孔子听《韶》后而至三月不知肉味,不只是音乐这一层面的魔力,而是大型音乐剧里面有着孔子一直追寻的儒家的哲学内涵。
我们那个时代的整个童年时期,不要说吃肉,就是吃米饭,都无法得到满足。而在那样的生活情况下,却很能够喜欢看戏,看戏子们在戏台上演唱着虚构的故事,而沉醉其中,以至戏台拆去戏棚卸去戏装脱去戏人离去还会产生依依不舍,可想而知食肉者呢?
食肉者日常生活除了要谋天下,更会乐天下,这一点古今中外的人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虽然没办法听到《韶》这样的大型远古时代皇家大乐,但是现在的一些国家级大型活动,相比于古代的《韶》来说,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