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爱看书,家里书不多,仅有的是几本《说岳全传》之类的评书,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我都偷着看了(小时候母亲是不让看课外书的)。
后来母亲从舅舅家拿来一套《红楼梦》,好像是戚本的,书是竖排,都是繁体,靠着新华字典,我终于啃完了这套书。从此后,迷上了阅读。
记忆中最深刻的两次挨打都是因为书。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买书,一次把母亲给的买酱油的钱拿去买了自己喜欢的唐诗三百首;另一次是偷看金庸的《雪山飞狐》,问母亲书里的闯王宝藏是否是真的有,结果被打了一顿!
童年的经历使得我长大后比较节俭,但见到好书我却是不吝花钱的,这大概也是为了弥补小时候的遗憾吧!
姨家的藏书很多,我最爱去姨家借书。那时候啃了很多的名著,以苏联名著居多。
村里有个刚毕业的师范生,在中学教书,于是我就常去他家看书。他也是个爱书的人,看到我比较爱惜书,后来也准许我借回家看。
书非借不能读也,那时候看借来的书算是我童年里为数不多的娱乐吧!农村的学校教学水平一般,但我的语文成绩却一直很好,这也是因为我把童年大多数时间花费在了阅读上。
看书不能急躁,我遇到喜欢的书会一气看完,然后再回头细细品读。看到不喜欢的书就会急躁,有时候到了看不下去的时候就索性放下。书荒的时候也急躁,那时我的理想就是去图书馆做一个图书管理员了!
读书则贯穿了我整个校园时光。中学时期开始看三毛,大约是受了三毛的影响吧,总想说说自己的学校时光。想来大部分人的校园生活都是差不多的,即使如三毛那样的才女都有逃学的经历,我等卑微之人自是免不了的。
90年代的校园受到三毛、汪国真的影响比较大,那时候的人都有点文学情节,小小年纪的我觉得诗人、作家是社会上最光辉的职业,这个观念影响我至今。
喜欢三毛,那是毫无来由的喜欢,喜欢她的每一行文字: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喜欢她的每一次行动,幻想跟她一样,走过沙漠,走过万水千山去流浪。幼小的心灵总是向往着离开大人的管束,像幼鸟向往着蓝天。
总感觉学校、家庭处处是枷锁,于是我开始了逃学,讨厌的政治课不上,和同学跑到租书店去看书。
那时候手里没有钱的,去了几次后,书店老板看到我们光看不借,就直接撵走。没办法,只好又回到讨厌的政治课堂。
其实政治老师刘老师也还不错,是我们村出来的年轻师范生,可能是她爸和我爸一起教过书的缘故吧,她总喜欢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叫我背题,这就逼得我每天上课前要强记要背的内容。一来二去我就开始讨厌她,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逃学去看书。
被书店老板赶出来后,我俩又灰溜溜的回到教室,刘老师看到我回来又叫我起来背诵上节课留的问答题,见我答上来也就没有为难。其实我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害怕我妈知道,从那之后我就没再逃过课。
初一下学期的时候学校来了帮年轻老师,都是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阳光帅气而又博学多才。
几堂课后,我开始盼望那几个年轻老师的课。教语文的李老师第一节课没有按照课本讲,而是教给我们一首《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随着李老师的讲解,一个美丽的诗词世界向我敞开了大门。从来没觉得诗词原来那么美,以前跟老师背的时候为什么没发现?原来是李老师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使我们都不能自拔的爱上了它们。
从那以后,我们跟着李老师上课读李白、杜甫、李清照,课外李老师带我们读徐志摩、读舒婷,从来不记笔记的我也找了个小本子把李老师教给我的古诗和现代诗歌都一一记下。
生物张老师是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我们班男生更喜欢她的课,她爱给我们讲《物种起源》,于是每逢她的课班里男生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她。青春期的同学们更喜欢她给我们讲人体构造,每到紧要处张老师就微笑的眨着大眼睛看看我们,于是,班里男女生都会低下头脸红... ...
最喜欢是地理课,老师就是小时候常借我书看的本村师范生。小小的个子,讲课从不用带教案的,即使校长在后面听课。他也常常讲些课外的书籍,从上古的《山海经》到后来的《徐霞客游记》等等,很是博学。
初中的前两年是我校园生活最难忘的时光,那时候我喜欢上了三毛、冰心、舒婷,喜欢上了中国古诗词。
现在想来,遗留至今的读书爱好都是在那几位老师的熏陶下养成的,当年的学校已不在,老师们也各奔东西,但我心里仍时时记起他们,每次回老家总想着能碰上哪位老师,可至今未能如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祝愿现在的小朋友们都有个快乐的童年,都能有各种喜欢的书看!因为我始终坚信书籍是我人生的灯塔,照亮了我整个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