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0
阅读内容:第13章
自白:
想想自己童年的经历,揭开来看看哪些影响还在脑海中,用自白的心情去读
归因:归类、归于一个原因
童年的重大情景(短暂)还是长期情景对我们成年还有影响。让自己想起来就难受的:信心类,自尊类,世界观
书摘:
我认为人的一生中只有两个重要的时期,扩张期和收缩期。扩张期是从出生时开始的,这个时期你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外面世界对你的要求,并使你自己适合这些要求。在这个时期,你要去学习别人期望你应该学的东西并做外界要求你去做的事。第二个时期,你在你的生活已不再过多的受外部世界的支配,而是听从你内心的声音。你收缩期的任务是以扩张其所学到的东西为中心,你发现那时你所进行的活动,你所接触过的事物,你所爱的人。并非是达到任何目的的手段,而是以这些事物本身为目的的。
成人问题是有童年的不幸引发的,作者对这种看法提出了现事实和道德上的批判。
弗罗伊德假设童年事件会塑造成年期的人格,这种理论在学术界已过气很多年了。童年创伤和真情宣泄的的确是电影卖座的好题材。
我们寻求慰藉,一种不把挫折看成失败的方式。作为受害者,责怪其他人甚至责怪这个社会体系则是一种强大的慰藉形式,它减轻了你所受的打击,所以这种作法也就越来越流行了。
童年的主要创伤可能对成人人格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几乎觉察不出来。所有研究都发现基因对成人人格有很大的影响。而其他因素的影响则极小。如果你非要把你现在的问题归咎于你的父母。你可以去怪他们遗传给你的基因,但根据我所知的信息来看,你不能责怪他们养育你的方式。
假如你的孩子被侵犯了,或你自己本身曾被侵犯过,我的建议是搬音量尽量调低,重复这个不好的经验只会延缓自然痊愈的时间。
童年的事件甚至是童年的创伤和教养方式,对成年后生活的影响非常小。我们不是过去经历的囚犯。
没有强迫我们有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我们有去改变任何我们想要改变的东西的自由。
100多年的治疗史上最明了的两大发现之一便是我们无法轻易获得这些问题的满意答案。另一个最明了的发现就是,改变一直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每个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自我改变。
作者称,弗罗伊德认为的童年事件会塑造成年期的人格,这种理论在学术界已过气很多年了,可是现在这种把很多成人的人格问题都归咎于儿童期父母的教养方式上,“原生家庭”理论现在几乎是人尽皆知。我也曾因为这个原生家庭理论而认为自己人格当中一些需要改变的方面都是由于小时候父母的教养方式有问题,造就了我成人后,面对世界所呈现出的自己觉得“不好”的人格。我对自己人格中的一些不满的方面似乎也因此找到了可以去责怪的人。可也就在这几年里才慢慢地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对,不过也找不出什么理论来证明自己把锅甩给原生家庭是不对的这一事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改变,今天的我既有父母遗传的基因形成,也是由这已经过去的几十年里的每一天的经历造就的,不能把挫折都归因到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上去。
而再转换到育儿的角度来说,原生家庭理论也让我时常感到莫名的焦虑,因为我潜意识里可能就认定了自己的性格是在儿时被父母用错误的教养方式造就了,所以我现在特别提心孩子会受我和老马的影响而重蹈覆辙,担心我和孩子的说话方式,担心某个教养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读到今天这一部分,让我觉得心理释然多了,我觉得我太把父母的影响力夸大了。而且我现在更加相信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一直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每个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自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