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如隔山。在看刘先觉先生的《建筑艺术的语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建筑艺术几乎一窍不通。旅途中看到的建筑,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感官上。这本书又拓宽了我的视野。
本书作者刘先觉先生,是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1956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先后受教于中国“建筑四杰”,包括梁思成先生。2006年获中国建筑协会第二届建筑教育特别奖。主要著作有20余部。这本书是他的儿子刘航先生整理出版的。在再版前言中说道:虽然建筑不会说话,但他的语言就体现在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中,你会感受到建筑的雄伟庄严或玲珑别致,也会感受到建筑之间的和谐一致或格格不入,你与建筑的语言交流就沉浸在这种默默的感受之中。
我重新感受了过去曾看到的一些建筑,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和收获。
这是2022年暑假的黄龙古寺,在大雾遮盖的山脚下,绿树掩映,美不胜收。这是当时唯一的感受。看了这本书,我对黄龙古寺多了一点好奇,便查找了一些信息。黄龙古寺,始建于明朝,建筑风格是单檐歇山式造型,其设计特点:
屋顶形式:向上弯曲的曲线,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防止雨水渗漏。
结构形式:属于砖混结构,屋顶采用悬挑结构保护房屋的墙体,增加房屋的采光面积。
空间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前后进深较大,能很好地满足南方的居住需求,体现传统文化特色。
单檐歇山式造型,适合南方多雨水的气候。北方的寺庙建筑又有什么不同呢?我继续查找信息,找到了一个有故事有代表的建筑-山西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山西五台山,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唐代全木结构建筑。从1932年开始,梁思成和林徽茵,跑遍了137个城镇,寻找和记录古建筑。那时,我国唐代全木结构的建筑被认为已经损毁殆尽,梁思成夫妇一直在寻找相关的建筑。1937年,他们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发现了佛光寺,并确认佛光寺就是他们要找的唐代建筑。于是,两人乘火车,坐汽车,骑驴车,坐牛车,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五台山的豆村,在一个小山丘上找到了佛光寺。那时,梁思成先生因为车祸断了一条腿,而林徽茵也积劳成疾,患了肺病。
佛光寺是中国历史现存规模最大的唐朝木质结构建筑,是台梁式木构框架的经典之作,简单的平面构造,却具有丰富的室内空间,上千个木结构构件通过榫卯结构紧密咬合在一起,大殿里是由屋顶、梁架、斗拱层、回字形柱网平面共同构造的“金厢斗底槽”。
与黄龙古寺的单檐式建筑不同,佛光寺的外檐柱头斗栱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斗栱中最早出现下昂的实物例证,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悬挑屋檐最远的斗栱。
多年前,我在福建龙岩的初溪,看到了客家的围屋。围屋圆形的居多,也有方形的。初溪的客家围屋,已基本人去楼空,有的围屋常年失修,已几近成为危房。围屋有的是砖木结构,有的是以粘土、糯米和鸡蛋的混合物为建筑材料。
那晚,我们住在一个叫振华楼的客家围屋里。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围屋,围屋高三层,仍然住着100多户人家,里面有水井,还养了鸡鸭鹅,俨然一个小型的社会群体。晚饭后,邻居们在庭院里纳凉、聊天,孩子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其乐融融。屋子不大,但冬暖夏凉。客家的美食,夏夜满天的星空,让我至今念念不忘。
最后,一定要介绍广东岭南的特色民居。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
在这之前,我们常常在村落里看到这样的建筑,只称之为“老房子”,却对这些建筑不求甚解。镬耳屋主要分布在广府,潮汕地区,它的建筑特点:
瓦顶建龙船脊,山墙建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
镬耳墙呈锅耳形,讲究对称,既象征古代的官帽取义,前程远大,又寓意“独占鳌头”;
只有官宦人家才有资格享受,镬耳屋,代表了族人鼓励子孙好好读书,出功名的愿望;
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由花鸟、人物图案。
这本书打开了我对建筑的好奇心。相信未来的旅程将会更加地丰富。
书中说道:
语言是思维和精神感受的表达载体,而建筑的语言是通过其外观形象和艺术形式来向人们表达的。
建筑的形式布局,恰恰表达了建筑师的某种主观理念和意识,其实用的部分来自用户的需求,而艺术的部分,则更多地来自建筑师历史、文学、艺术、社会文化、科技知识的积淀与修养。一个有生命力的建筑,一定是各种因素恰如其分的表达。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贝聿铭当年对想做建筑设计师的儿子说:“做建筑设计师要四五十岁后,才能有所成就。”每一个有灵魂的建筑,都是建筑师和设计师经年累月“修炼”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