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最早过年有没有腊肉腊肠,真的不记得了。
听父母说最早米饭都吃不上就别说腊肉腊肠了,那时候我可能太小,少不记事。但我的记忆中,过年都有腊肉腊肠的。
一过了冬至,父亲就会从集市买回来一些宝来肉(长大后才知道其实就是五花肉),而且那时候肉是越肥越好,因为大家都穷,平时见不到多少油荤,所以能吃上一咬一嘴油的大肥肉,简直就是最美的事情。
父亲把肉买回家,往厨房案板上一扔,对母亲说:“肉买回来了,你烧点水给洗洗。”
母亲就去烧一大锅水,烧到烫手就把肉挨个洗,洗干净后,每块肉扎个眼儿,用竹篾系好,挂到屋外的晾衣竿上晒干水分。
然后就开始腌腊肉,先准备一个大盆,一袋花椒,一袋盐,然后把一块肉放进盆里,抓一把盐撒上去,用手往肉上搓盐,搓均匀后,再拿另一块肉搓盐,够一层后均匀撒上一把花椒,再重复以上的搓盐,撒花椒。直到所有的肉都弄完,在大盆上扣一个盖子,或者扣一块平整的石头。
一般腌制几天之后,看到盆子里出了不少水,腊肉基本就腌制好了。母亲把肉取出来用温水简单的洗洗,拿到太阳底下去晒,四川冬天湿气大,阳光少,来来回回要晒好多天,晒差不多干了 ,母亲就把它们挂在烟囱边上,烧木柴的烟冒出来,肉被熏的黑黑的,吃起来特别的香。
也有不怕麻烦的人家用干柏树枝熏烤的,味道最是极好。
后来科学知识更为普及之后,大家都不在熏辣肉,据说吃了不健康。
后来,家庭条件好多了,家家户户过年都杀一头猪自己吃,几乎腊肉能吃一年。
那时候我和弟弟正长身体,天天吵着要肉吃,母亲天天做肉吃,后来母亲都做累了,也不每天做,我就和弟弟自己煮肉吃,一个烧火,一个煮肉,切菜,炒肉,也不知道那时候为什么那么馋。
夏天吃了腊肉爱上火,吃腊肉的前一天,母亲就把肉放到稻田去泡着,泡一天,经过稻田水的浸泡,味道盐分就淡了许多,蒸了吃不爱上火嗓子痛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自然天成呀。
腊肉一般都蒸吃最好,保持了腊肉的肉咸麻香,炒吃味道能少逊色一些。
腊肠呢,比腌腊肉就要复杂多了,首先要挑三分肥七分瘦的里脊肉最佳,父亲把肉买回家后,用刀把不干净的地方刮干净,水洗晾干,切成肉片,不能太小,然后用预先制备好的花椒面,辣椒面,白酒,盐,白糖,胡椒面洒在肉上面,搅拌均匀,放置三小时以上。
肠衣一般提起前收拾好,然后就是灌肉馅,父亲自创了灌肠的漏斗,绑在肠衣上,灌的越紧越好,如果有气鼓着,用针扎几个眼就好,每灌好一截,母亲就用线系一段,一则以后方便剪,二则煮的时候香肠不进水跑味儿。
装好的香肠母亲也得拿出去晒,晒到七成干就放在底部放石灰的坛子里了,现在人直接放冰箱冷藏就好。
要吃的时候,母亲就剪下剪一两节,泡半天,用柴火蒸来吃特别麻辣咸香,是下酒的佳品。
如今也只有过年回家才有由此口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