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它教会我们如何做到自控。”
这是来自喀麦隆的青年罗德里格·塔灵(中文名罗格)的一句话。
01
罗格是一名武术爱好者,跟我们国内的朋友一样,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武术的感染,立志将自己的爱好从事到底的一名热血青年。
在他的家乡巴富萨姆是没有武术俱乐部的,为了学习武术,他辗转到外地求学,只要有武术俱乐部,他就毫不犹豫地加入。
在大学期间,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练习武术,毕业后,继续追寻他的“功夫梦”,还取得了上海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
02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项,有着悠久的历史。
说起武术的起源,大家猜都能猜到是源于与古时期野兽作斗争的一些技巧——精技,防侵害!
随着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摆脱了残酷的生产条件,进入了氏族公社时代,这个时候就会面对氏族之间的斗争,武器就走上台前。
劈、砍、刺、扎,拳脚攻防,这些格斗技巧就成了武术的雏形。
元代就有了“十八般武艺”这个名词的记载。
而大家最感兴趣的武举制最初是由武则天创立的,这个划时代的制度,可以说让所有修炼武术的民间艺人正式走上仕途,让这些被称为“大老粗“的武术人有了一种归属感,也有了正式的身份。
所谓的身份,还要从一个”侠“字说起,大多修练武术的人在心底都会有一种惩强扶弱的心理,一个人能做的事是有限的,而众多的武术人集合在一起就会成为一股力量。
这种力量在专制时代是不可小觑的,以秦朝为例,是不允许有这种力量存在于体制外的。沛公刘邦入蜀时,仰慕并追逐者数万;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等等都是基于一种游侠精神。
侠,给人一种平等信任的理念。
武举,打开了底层游侠上升的通道,让大家在朝堂上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03
内外兼修,是明代时开始的事。
从此就有了宗派之分。
既有宗派,就有专长!
再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就听到了龙吟拳、凤舞剑、逍遥拳、金刚掌等等传诵到今的武术名词。
不过这个名词的背后是格斗武术与套路武术的分工,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是套路武术,就会想当然的认为,中华武术只是强身健体的”体操“,岂不知,真正的中华武术都是必杀技!
分工不分家。
格斗武术与套路武术都重视精神意志的修炼,认为坚强的意志才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强法宝。
坚强的意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而尚武精神则是一个民族品格的真实写照。
孙中山先生在1920年精武体育会成立10周年的庆典上就曾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
04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遗产之一,一招一式都充满着智慧,一拳一脚都隐含着中华文明。
文明向外扩散是必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中华武术广泛走向世界是从清朝开始的,因为那个时期”华侨“两个字特别流行。
如果单凭几个人,几十个人向外传播,力量是很有限的。
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求学的李小龙,将武术与哲学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借着电影这种题材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华武术,这个时期也是美国电影发展史上比较兴盛的时期,以至于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只要提起中华武术就会想起李小龙三个字。
当然,后来也有很多武术演员凭借着结武术的研究,打入了美国的好莱坞,让全世界了解不一样的武术风格。
而国内也有着武术在电影题材的传承,有名的比方说赵长军在电影《一刀倾城》里的醉酒舞剑,将武术与艺术融合得自然一体,比一些只会飞檐走壁、徒手劈砖等更上一层楼。
05
李小龙之后,中华武术走向全世界的重要渠道就是体育。
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在京成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共设置男女套路比赛10枚金牌,男女散手5枚金牌,让来自全世界的43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这位来自喀麦隆的青年罗格像极了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为了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地走出自己生活的影棚。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都会为了楚门的行为而发笑,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别人的人生,如果把我们放到影棚里,就会发现:追逐梦想是需要勇气的,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
我们不能预测罗格的未来,可是我们能看到楚门的结局。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