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对此付之一笑,因为你可能正和朋友们相处融洽,无话不说,根本不用上台去做演讲。或者,你自信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错的演讲者,你的能力足够应付平时的场合。即便你对演讲活动心怀胆怯,你最大的焦虑也许是如何顺利地在大家面前开始和结束你的表演,这比中间的停顿要重要得多。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每次当你说不下去、无话可说的时候,就是卡壳,每次当你语言混乱,没有逻辑的时候,就是卡壳,甚至每次当你说话有挫败感的时候,也是卡壳。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卡壳理解为,人们突然失去了对原本熟悉的心理秩序的掌控。尤其地,当人们的内心来到一片新大陆时,当人们对自己期望过高的时候,卡壳更是不会缺席。
曾经有一位优秀的演讲者,气场十足,语言幽默,又擅长鼓动气氛,所到之处,经常欢声雷动,极受观众喜欢。他自然也极为享受这种荣誉和成就感。然而,有一次演讲到精彩处,他却突然卡壳了,像是被鱼刺贯穿了喉咙一样,他低着头,努力地想咳出来,可是什么也没说出来,脸色表情十分难受,大颗大颗的汗水从额头上冒出来,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大家激动又惊愕的看着他,突然他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大叫,那场面真是可怕极了。然后他向观众们表示了抱歉,转身走进后台,表演结束了。等待他的是不解和绝望,因为他从没想到自己会有如此严重的卡壳,他也从没在观众面前如此的难堪、失态过,他无法接受这种失败。
我能理解他的感受,因为,我能理解,现实中的人一旦取得了某种成功,就希望把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这关系着他们的尊严,他们的价值。他们害怕人生突然的卡壳,更害怕人生的大滑坡。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会非常强调自己对外界的掌控感,强调外界对自己的尊重、认可,这就是上文那个优秀的演讲者所在意的东西,而这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包袱,扭曲了他对现实、对自己的态度。
事实上,无论一个人演讲能力有多优秀,他出现卡壳的可能性和一个刚登台的人是一样的。这个道理放在其他领域也一样,作家和普通人,情商高的人和普通人。一般来说,人们只能去减少卡壳发生的几率,演讲者会经常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作家会选择自己擅长的题材和写作风格,而情商高的人则厉害在能够准确的判断社交情境,把握常见的大众心理。总之,做自己喜欢且擅长做的事是最容易产生快乐感的。而一旦跨越了平日的界限,进入到新的领域,人们之前的优势就帮不上多少忙了,中间卡壳的概率就会大大上升。有研究表明,人们对犯错的容忍度和自己的掌控度(熟悉度)有关。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考试后,学生会对一道明明自己会做,但却做错了的题耿耿于怀了。作为一名成熟的演讲者,必须要承认,即便自己准备得再完美,也有可能在自己熟悉和不熟悉的领域被突然卡住。
具体来说,引起演讲卡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简单来说主要来自自己和外界。比如自己准备不足、紧张忘词、思维混乱、语言堵塞、之前的卡壳阴影,以及对自己讲的内容、应变能力不满,对现场环境、观众反应感到反感等等,都有可能会让上一秒还表达流畅、情感流露的你瞬间头脑空白、语言断流。这些卡顿对所有演讲者都一律平等,没有人可以例外。如果把演讲看做是机器生产产品的过程,那么无论这台机器多么精密,几乎都会有生产效率低的时候,也会有出现次品的时候。承认这种可能性,并坦然的面对它,对成为一名成熟的演讲者非常重要。
做一名成功的演讲者并不难,只要掌握正确的技巧,经常练习,不断丰富充实,就能快速成长。难的是做一名成熟的演讲者,谁说话都有卡壳的时候,但不是谁都能正确的面对它、疏通它,无论你是高自尊的人,还是低自尊的人,你们前面的困难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不仅仅是心态的问题,面对,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人生也是这样,当你获得了一些成就感,你就会迷恋它,守护它,直到有一天你被什么东西给卡住了,你才会意识到,你很可能并没有做好面对的准备。当你突然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或者当你发现说什么都没有意义的时候,恭喜你,你的成熟之旅可以启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