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觉得我的记忆里在一点点的丧失,明明觉得很重要的概念,想记住,结果就是记得支离破碎,仅靠这理解记住了一点皮毛,我常常想,我怎么就把自己最主要的一种能力失去了呢?我是小村做题家,其实都不是做题家,因为我没有题,都是老师用那油印机给我们印刷的题。使用蜡纸在钢板上用特制的铁笔一个字,一个图的把题刻出来,然后放在古老的油印机上一张张非常谨慎的印出来,蜡纸不能刻太深,否则容易漏墨,也不能刻得太浅,否则看不清,得适中,只有熟练的老教师才能刻得匀称,笔划不太深也不太浅。这是一项很考验人的技术活,我刚上班的时候也曾经写过蜡纸,那时候就算进步了,不在钢板上刻,而是用铁笔写,我写的蜡纸一般能印上四五十张,再多的话就会变形,出现重影或者漏墨。这些试卷是多么珍贵啊,所以我们真的做到了举一反三,做了一遍又一遍,那时候的人头脑单纯而努力,能把老师说的话一句不落的记在脑海里。
我就是靠着自己记忆力,把好多知识都积累在脑子里,并能尝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那时候爸爸喜欢逗我们,一亩地八斤种子十亩地用多少?一斤种子十块,需要多少钱?这块地长多少步宽多少步,有几母?喷农药的时候他让我们看说明书,兑药水,凡是能用到数学的地方,他都会变着法的考一下我们,因此我们喜欢学习数学,而且成绩都很好。甚至于也爱去上山帮着父母亲干一些农活。那时候我们都学会了估算,种地时父亲最愿意让我点化肥,他告诉我把这些化肥都撒在这块地上,我就会根据这块地的田垄数平均分配化肥,保证一粒不剩,也保证全都能撒上。
我觉得父亲朴素的思维里,学的知识是用来用的,这符合现在人们提倡的学以致用,但是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了应用的情境,所以他们不知道学的东西该用在什么地方,尽管是农村的孩子,他们可以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体验不到农事的乐趣,也体验不到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的力量,所以农村的孩子真的很悲哀。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从预期结果入手,寻找适合的证据证明学生理解了,学到了,然后再根据以上两点进行设计教学和体验,我觉得以末为始,充分考虑到孩子能真正的学到概念和技能,这是我想到曾经的一位主任,他说的拎着瓜蛋找瓜秧的问题,其实我们的教师是很有智慧的,在自己不断的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用到,只不过是没有形成理论。
我的记忆在不断地缺失,仅凭着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对于别人说的话,我怎么会只能理解着说呢?昨天和女儿交谈的时候就发上了这样的事情,女儿说的是事件本身,而我是在做判断和评价,虽然没问题但是这对于别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很困惑,我的世界真的需要翻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