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一天到晚天真无邪、嘻嘻哈哈,有时候他又略显成熟、故作深沉。
他曾经对我说,其实,你并不了解我。我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快乐。我很自卑,我长得丑,有点同学不喜欢我。
我觉得很奇怪地说,你没有理由自卑呀?你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并且你一点儿都不丑,白白净净、高高大大,怎么会觉得自己长得丑呢?
儿子说,我们身边优秀的同学很多。况且,我们这里只是一个小城市。同学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我长得像女孩,他们不喜欢这样的我。
我说,可能你与有的男生不同吧。古代形容男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我觉得你更接近这种形象。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人喜欢,比如相貌、性格、爱好,关键是你喜欢你自己吗?
儿子有些困惑地说,我好像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我不理解儿子为什么会自卑?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很重视亲子教育与陪伴。与孩子共同成长。也许我们的认知水平与客观条件有限,但是我们并没有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反省与改进教育方法。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为他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很自卑。也尝试着不断改变。但是自卑却如影随形,有时候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难道是由于我的自卑情绪,在孩子身上的真实映射吗?
我问老公,孩子为什么会自卑呢?难道是因为我自身的问题,对他造成的不良影响吗?他安慰我说,你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抗。扪心自问,你、我、他,谁又不自卑呢?
看着我们身边的人,人前总是一副风光无限的样子,谁又能真正了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呢?真正了解之后才发现,家家教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不容易。自卑不是个人原因,难道是群体现象吗?
当我看到了《自卑与超越》,好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法。
什么是自卑?自卑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好的方面,看见别人的优秀感到失落,甚至希望把别人的优点嫁接到自己身上。
自卑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遇到问题退缩不前,或者硬撑到底。或者犹豫不决,不断拖延。导致我们的情绪极不稳定,时而消极,时而亢奋。这些自卑感的具体表现我都有。犹豫不决不是稳重,硬撑到底不是坚强,情绪稳定不是敏感。如果处理不好自卑感,极易转化为自卑情节。
自卑情节是由于长期的负面情绪累积产生的,面对各种挑战,感觉无能为力。容易让人失去斗志,不断否定自己。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卑情节,自卑会让我们错失工作机会,与心仪的人失之交臂。只有我们正确认识自卑才会让我们把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我们讨厌自卑,希望能够逃离自卑,可是自卑却如影随形。如果可以正确认识自卑感,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自卑感可以变成进步的动力。转化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不要让自卑感转化为自卑情节。
我们需要接纳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无法避免的人际交往,逃避不了的亲密关系。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
如何走出自卑,超越自我?我们要学会与他人链接,不断训练与人合作的技能。我们需要培养社会兴趣,建立平等亲密关系,保持奉献精神,充分体会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己的成就感。只有自己有了正确认识,才能解决孩子的疑惑,正确地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