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是指个体被他人或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比如,要有家庭,有工作单位,还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缺乏归属感可能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研究人员给31名严重抑郁症患者和379个社区学院的学生寄出问卷,问卷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归属感、个人的社会关系网和社会活动范围、冲突感、寂寞感等问题上。调查发现,归属感是一个人可能经历抑郁症的最好预测剂,归属感低是一个人陷入抑郁的重要指标。
归属感可分为对人、对事、对家庭、对自然的归属感。青少年时期对人的归属感较强,中年时期对事业和家庭的归属感较强,老年时期对自然的归属感较强。
青少年的归属感主要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来源获得。
“学校归属感”这个概念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已经提出了几十年,学校归属感定义为:是一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以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情感。
帮助孩子在学校更好地融入集体,是增加他们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手段。父母对此如果有认识,应该在下列几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
尽可能让孩子在穿着、用品上不要低于同班同学的平均水平,也不要鹤立鸡群,奢华到“没朋友”
如果孩子开始抱怨自己在某些物质方面不如同学,不要简单地斥责孩子虚荣、爱攀比。要知道,如果在这些方面和同学差距过大,会影响孩子在班级中的归属感、融入感,也会影响其他同学对孩子的接纳度。社会很现实,人性也如此,大家往往倾向于接纳和自己相似的人。
家境富裕的孩子也不要在个人用品方面显得过分优越,大家对“土豪”有可能会很羡慕,但不会把你当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