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质
书摘
序言 寻找家庭教育的第一定律
>> 我经常拿“树”来打比方。那些长得高和长得好的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长初期都看不到它的成长,好像长得特别慢,其实,它是先长根,让根先扎向大地,扎得越深越好。从表面看,它的确长得很慢,但是,一旦它的根长好了,它后期就会长得特别好。这就是所谓的“慢慢的快”,先是慢,然后才是快,起关键作用的是慢,“慢”的问题解决好了,“快”才能真正地顺其自然,并发展出个体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这才是“快”的真义。
家庭教育不是去“教育”,而是去还原
>> 生儿育女最本质的一点——生育孩子,并不是为了取悦祖辈、完成家族义务,而是生下了一种需要父母全权负责的养育责任。
爱应该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
>> 父母们应该养成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的习惯,做到每日三问:今天在学校里过得怎么样啊?有什么特别快乐的事情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尤其在孩子上低年级时,“每日三问”应该成为父母的一种雷打不动的习惯。
>> 所有父母对孩子做出的所有承诺都得当真,都得严格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今后重视自己的承诺。
孩子的快乐,只是因为你
>> 决定一个人颜值的,不仅是相貌,还有他的精神面相。
>> 正如某位美国学者所说,如果你在儿童身上看不到快乐,在少年身上看不到淘气,在青年身上看不到性感,在中年身上看不到风度,在老年身上看不到慈祥,这个国家就有问题了。
让儿童成为儿童
>> 每个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长规律,一个人长得太快,也就意味着他老得更快,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弹性跟热情。
>> 他们对新事物总是怀有特别的好奇心;他们对于未知的学问,总会积极去探索;他们跟人交往的时候,特别开朗、直率,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要慢
>> 人在出生以前即胎儿期,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4岁前的婴幼儿期复演了动物到人的进化阶段;4〜8岁的儿童期复演了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农耕时代;12〜25岁的青少年期则是复演了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
学会与孩子的不足友好相处
>> 中国父母一直习惯于把亲子关系简单地看成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不是亲密生活、共同成长的关系。
>>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以我们的粗陋来应对孩子的丰富,不能以我们的某种偏执来应对孩子的独特,不能以我们的狭隘来应对孩子的多元性。
>> 在一个大场合里面,一个人如果在犯了错后善于调侃自己,大家就会觉得很开心,觉得这个人很好玩儿;如果比较刻意地去掩饰错误,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焦虑,更加狼狈,也会让在场的人尴尬、不舒服。
励志教育,90%是无用的
>> 第一个是对职业的信念普遍很薄弱,哪怕读到博士了,很多人还没有形成以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为人生奋斗目标的意识。第二个是中国的学生普遍缺乏想象力和创意能力,面对同样的问题,中国学生更多会从书本中找答案,往往缺少自己独立的见解。
>> 长得太快的树木,往往都特别脆弱,对于树来说,长得慢才能活得久,长得慢才能活得好。人也是如此。除了学业,人生的面向还有很多,一个人如果把生命的精气神都耗在学业上了,那生命的成长就有问题了。
>> 美国发展心理学研究专家Iglowstein等根据多年研究,制定了儿童和青少年每天的睡眠需求表,其中9周岁以下(含9周岁)的孩子每天需要10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长;9〜14周岁(含14周岁)的孩子每天需要9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长;15〜16周岁(含16周岁)的孩子每天需要8.5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长。
没成为天才,却得了天才病
>> 没成为天才,却得了天才病
真正天才的品质是什么?
>> 我们的教育要立足于对孩子未来的思考,要从孩子的一生来规划他今天的生活。如果这样去思考的话,父母就会发现,孩子身体健康多么重要,合群多么重要,更容易变得快乐多么重要,遇到挫折的时候他能够自己调整、改善多么重要。
>> 孩子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决定权属于他自己。没有父母期许的压力,孩子可能会有超乎父母想象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与要求越明确,他的人生发展就可能越单一,越受限于父母的有限经验。
教育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里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教育,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所以你生出一个孩子,就是生出了一生的责任;当你的休息娱乐跟孩子的成长发生冲突的时候,还是应以孩子为重。
如何给孩子订“契约”?
>> 为人父母,心智的成熟是非常重要的,而所谓的心智成熟,就是指一个人能够辨别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需要自我调整的,什么是需要自我克制的。心智成熟者,遇到挫折或不愉快的事时,绝不会轻易地放弃,动怒,甚至灰心丧气。换句话说,在遇到上面的问题时,心智成熟的父母仍然会将教育孩子放在首要地位。
小时无担当,老大徒伤悲
>> 贫穷,其实并不是一件让人感到羞耻的事。好吃懒做、爱慕虚荣、没有上进心、没有担当,才应该感到羞耻。
>> 我女儿上小学之后,我就跟她定了一个规矩:不管你出于什么原因,凡是你忘记带书本、作业本,以及其他学习工具,我都不会帮你送到学校,而且也不许你自己中途跑回来拿。后来,在发生过几次忘带东西后,女儿就养成了每天睡前自己检查书包的习惯。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越是优秀的老师承担的责任越多,付出的劳动越多,很多优秀的成果都是在忙碌中创造出来的——越忙碌,效率越高。
把孩子放到群体环境之中
>> 孩子最初的学习,都不是道理的学习,而是情境的学习。
每个强势的父母背后可能站着一个懦弱的孩子
>> 父母因孩子犯错而情绪失控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伤害、挫折、不满没有得到治疗,内心产生了不平衡;第二,父母对自己人生的某种强烈的不如意产生了情感转移;第三,父母相信棍棒教育,怒骂教育。
>> 其实做父母是一件做起来很艰辛,需要持续努力、不断学习的工作。
永远都要站在孩子的身后
>> 从我的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会不断跟她强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如果自己不能处理的,一定要首先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再大的事情,爸爸妈妈都不会指责你,而是马上就会帮你想办法,或者是赶到你身旁来帮助你。
>> 其实这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害怕三件事儿:父母不要我了,父母不爱我了,父母不满意我。
必须要承担的生命之重
>> 所有的孩子终究要成为社会人,就像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说的那样,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它会像射出的箭一样越飞越远。在孩子的生命中播下良善与勇气的种子,让他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担当能力,成为一个有教养又有血性的人,这是所有父母心中所愿。
长大是为了最终的分离
>> 健康的亲子关系其实是一条抛物线,开始的时候,孩子离父母很近,但是逐渐地,抛物线越来越高,孩子也离父母越来越远。等他成年以后,心智变得更为成熟,抛物线开始回落,孩子会跟父母离得越来越近,内心上他们更加理解父母,生活上他们也愿意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照顾父母。
>> 孩子2岁之前,我们怀抱着他;孩子2岁到6岁,我们牵引着他;孩子6岁之后,我们与他并排前行。孩子12岁之后,他走在前面,我们跟随着。孩子18岁之后,他在远处飞翔,父母就成了守望者。
用未来的眼光看孩子,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 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交往能力、独处能力,培养孩子能够自我调整情绪状态的能力,使孩子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适应生活、独立生存。
我的思考:
“奶”代表给予无条件的爱,建立安全感。“蜜”代表积极关注,允许、接纳、尊重、夸赞和鼓励。用“盐”来涵盖品格、韧性、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等,很宽泛,记忆点不足,但家庭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用“盐”的类比来涵盖其余所有也可以。
总体而言,用“奶”、“蜜”、“盐”来打比方,挺好理解的,但是实操方面还是有年龄段,有针对性地给建议更好一些。
有些地方表述得不够严谨、专业,容易对小部分特殊群体的家庭有误导,但只要通篇看完整,整体理念问题不大。总体主要是停留在育儿理念上,实操方法可能没有那么细节化,更适合矫正某些有偏差的大众家庭父母的育儿观和对待孩子的儿童观。
有问题的地方,比如说前面的奶和蜜,太过强调奶和蜜的重要性,没有说清楚年龄分层,零到一要无条件的满足,母亲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三岁左右就要立规矩,要有规则感,不能完全是奶和蜜了。
0-3幼年时期运动方面的感统训练和给孩子丰富的外界生活环境刺激大脑的发展特别重要,其次是3到7岁小学之前。把运动放到后面讲太晚了。
另外,对于adhd,还是要早诊断,早干预,不能无条件地满足或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