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孩子们在分享《红星照耀中国》,孩子们每人3分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写读后感的难点在哪?孩子们顿时叽叽喳喳说开了,都不喜欢读后感,问题描述地很复杂,成人并不能共鸣,也不能理解他们的难点在哪?我作为家长,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却能很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难点在哪?
主要来说分为几个方面:
一、读书不够,内容不深。有些孩子还没形成阅读习惯,文本内容都不熟悉,介于压力一定要出篇读后感,自然只能生硬地浮于表皮敷衍一篇。
二、不知如何写读后感。就是今天一个女生表述的,心中没有写作的提纲。孩子们会写作文,但读后感就在完全不会展开。心中没有读后感的写作框架,不知如何下笔,下笔后又心存惶恐,总觉得自己写不好,把握不了。
三、缺乏真情实感。读书的时候觉得百感交集,觉得很感动,说话交流也能说出很多共鸣和情感真切的地方,但一旦坐下来,手握写文章的笔,就要绞尽脑汁,流露在笔头的就是一些很普通的话语,很干瘪的情感表达。如《红星照耀中国》就会觉得触动了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感,但写出来就会觉得很不生动、真实,也没有延伸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很会表达,虽然可能他们自己觉得没说清楚难点所在,但我听明白了他们的难点所在。咱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孩子。
首先,要引领他们安静阅读、坚持阅读。说起就这么几个字,但要做到并非那么容易的。我的初一学生,我用了一个学期形成每天中午1:55-2:10安静阅读的习惯。我观察过,花了两个星期,同学们才基本形成到点安静的习惯。花了一个月,大部分同学才能静心阅读,但班级大概还有七八个同学还是阅读不进。我针对个别同学一一辅导、跟踪,有时还甚至连哄带骗,再加点任务威胁才又成功引导几个同学进入坐下来就安静,安静下来就能阅读的习惯。而坚持阅读才能让我们真正形成真阅读的境界。这样落实大概就能解决上述第一个问题了。
二、进行必要的读后感训练。一般来说要进行两个方面的训练,一是写作的框架辅导,一是写作的技法辅导。读后感写作的框架可以有很多种,当场有同学说的“引—领—文—联—升”是其中一种框架。先引入文章,再从文章中找提纲挈领的话语来定全文中心,结合文章内容来分块写,最后联系生活升华主题。也可以就一个或几个有感触的人物、情节等做主题式的读后感写作。框架其实大同小异。技法训练其实就是作文的写作技法。也要记叙、描写穿插其中,但读后感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的巧妙运用。觉得抒情太苍白的同学其实大都惯于直接抒情,他们需要进行间接抒情和直间接抒情的转换训练。多种表达方式会让读后感更能打动读者。
三、重视阅读留痕。很多同学读书期间觉得感受很深,读完后写作就觉得语言匮乏或感觉全失,大都因为读书没有留痕的习惯。这时可以引导他们作批注。批注时要注意要摒弃在学校答阅读题的套路,要把自己阅读时的真实心里的话大胆的写出来。或长或短,或感受或联想等。如:太意外了,毛主席原来还会当着大家的面解开裤腰带来找虱子,这完全出乎我们对伟人的认知,这让我们觉得他也只是平常的普通人。这也恰恰体现毛主席的不拘小节。……也可以由眼前的情节关联到别的人物和事件,批注的形式和话语不拘一格。
相信,读起来、批注起来、写起来会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