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自己设计过课了,松散、慵懒,终至懈怠。我误以为,我的语文教学成长生涯已近尾声。
这个学期在学校讲了一节公开课,筹备了一周,结果讲得不尽如人意,可真是“一日练功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呀。停滞的状态让我讲课的水平直线下降,有点羞赧,有点汗颜……试想,一名热爱语文的老师,发现自己离语文渐行渐远之时,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悸?
接到县里让讲课的电话时,我作了两手准备。让学校一名优秀上进的年轻教师也选课备课,我想给她成长的机会,还抱着给自己留退路的侥幸。
微写作的尝试,去年,我跟着市教研室的步伐坚持了一年。一年实践的喜忧得失,让我在选课时,理性而笃定地把目光聚焦在课内。因通知讲课时刚好是学生期中考试,选第四单元的“撰写演讲稿”有点早,最终确定在了第三单元的“学写读后感”上。
我和那位老师同时备课,第一天考试结束后的晚自习,我在班上讲了一节常规课,乏善可陈。第二天考试后的晚自习,听了年轻教师准备的课。随后,我打消了让她替我扛压的念头——我觉得,我的逃脱责任,于她、于听课教师而言是一种不公,于教研室、于举办学校而言是一种不恭。
晚上我开始在脑中重新构思课的框架,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知,一些空泛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愈加畏难写作,谈写作而色变。如何做才能独出巧思不同流俗,教给学生一种可行的方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一文一法”呢?那一定就是要让孩子们有章可循、有例可依。
优秀的例文实在难找,网上搜出来的鱼目混杂,孩子们写出来体例不明,自己动手写也怕典型性不够……这个问题折磨了我一个晚上。
第二天上午,在反复阅读教学用书时,我发现了教参后边附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的例文,我灵机一动,何不把现成的资源为我所用呢?整整一上午,我都在试着浓缩例文,最终改成了四个有层次的小随感。“梳理知识——初稿习作——例文评析——二稿修订——交流展示”的课堂环节至此落地为安了。
因为近期每天坚持在“学习强国”上学习,习总书记的用典让我感悟颇深,于是我推翻了自己原来俗套的导入和结语。以“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切入点,首尾契合,既让课堂完整度高,又加入了时代元素。课后作业里的“知识链接”和课件每一页左下角有关学习名言的灵感也源于此。
坦诚点说,去参加“市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研课活动,我是有备而来的。听到的三节课颇有收获,付华导师评课时说的一句话对我教益更深:我学了,我会了;我会了,我实践了;我实践了,我总结了;我总结了,就融进我的生命里了——这句话,成了我设计教学流程制作课件的主线。
把写读后感的方法概括成几句便于记诵的话,是我最后克服的难点。脑演,手写,一遍又一遍,都不满意。只能凑够等长的字数,不能做到对仗和押韵,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落到了“感点”“观点”“亮点”“光点”这四点上,也算是江郎才尽了。
设计好板书,这节课总算是初具模型。可我知道,课堂的好多东西都没办法预设的,特别是陌生学生,再加上是写作课,许多随时生成都是一种未知的挑战。
应教研室要求,28日上午我去南村中学试讲了一次,课后几位老师给我提了些中肯的建议。回来后我又作了一些微观调整,决定把一稿的写作放到了课前,免得课上被环节拖累。
29日到了巴公中学,第一位老师开课时,我去熟悉学生,仅用短短几句话向学生讲明了课前准备,提出了课上几点要求。离开教室后,可能那位老师感觉我的课前交流不够充分和稳妥。我听到,她在教室非常尽职地从多个角度给学生强调如何写《社戏》随感……我真心感激她的真诚助力。
学生在会议室就座后,我发现,因为老师细心的讲解,孩子们的一稿都完成的较好,于是一稿点评的环节我就在课上自动略去了,节省下的时间让我从容地完成了例文的评析,也留给了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学生动笔写作时,我还颇犯了一会难,因为一稿已很好,二稿提升的空间就较小,课堂最精彩的检验教学效果的展示环节怎么进行?
我在小组里学生中努力寻找那些可利用的有价值的稿子,还好,那个老师告诉我能力有点弱的小组,给了我教育的契机,挽救我于困局。我突然想起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句话,感谢孩子们的真实,他们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恰恰是构筑我们课堂五彩多姿的教学资源。
……
一节课,就这样,在一遍遍打磨中,最终生成——这是一个艰辛又快乐的过程。葛史密斯说“行行复行行,能觅原为己”,人愈能发现自己,超越自己,愈知道自己才是一切快乐的源泉。我庆幸,我依然和语文在一起!
语文之路,守正为本!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感谢有这样一群热爱语文的同行者,予我以成长报我以歌,让我在平淡忙碌的工作中,再次觅得语文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