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知道可能要封城,恐慌中第一件反应竟然不是屯粮,而是屯书。断断续续地简单地看完了一个人的一生,作为史肓的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个人一生的故事,相信以后也不会忘记了。
在我看来曾国藩这个人的故事,它的最大的价值是他是一个普通人,甚至都算不上是普通人,一生体弱多病(高血压,精神性皮炎,肝病,白内障......),资质平庸(乡试考了七次),然而就这样一个在我们现在看来只要好好活着就算不错了的人,却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奇迹:四十岁不到即入翰林院,建军队,平内乱,兴洋务,话外交......,真没想到一个儒学推崇者能有这样的成长型思维,尤其是在那样一个病态已经严重至极的朝代。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的样子大概就是如此吧!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曾国藩的负面言论,对他最大的质疑之一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坦白说我是支持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向思维想一下,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了,结果会怎样?清王朝覆灭了,洪王朝就是觉醒年代吗?谁的心里不清楚,太平天国的失败真是因为满清的镇压和湘军的崛起吗?最不敢设想的恐怕还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军事战争,王朝更替最痛不过几代人,秦皇焚书坑儒,太平天国焚书毁殿,以及近代被错误理解和执行的文化大革命,都成了几千年中华文化永世不可弥补的缺憾。又妄评历史了。
回续前段,曾国藩个人故事的另一大价值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成长成功成圣的。他有和普通人一样的笨,还有普通人都不如的身体素质,他有普通人都有的年轻张狂,还有普通人的特立独行不合群,他有普通人的律已悔过,还有普通人都有的私心护亲,然而他也做到了立志圣贤,忠诚为民,鞠躬尽瘁,顾全大局,胸怀若谷,集思远虑......,我在想,他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为个人荣誉,但又顾全大局,有为光耀门楣,但只小小假公济私,有为做圣人,但也要和光同尘,我想他的人生理想应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增长,从个人的到国家的,民族的。终观他一生的成长,儒学思想也许是他的骨骼,鲜活的血肉在骨骼之上不断成长,更新代谢,是普通人,又是半个圣人。
看完《曾国藩传》,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大的感受是鼓舞,一个“我能”的力量会从心底发出,感谢张宏杰老师为了大众之阅读又编作了这本书,很感谢,我希望自己时常多从书架上翻到这本书,以为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