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惊喜总在意料不到的角落。人生看似充满了偶然性,其实不然,你所处的环境、性格、爱好,会引领着你做必然的选择。用一个词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用一句话叫:当你下定决心全身心想要去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三年前,我26岁还在托班,我去旁边的菜市场买了一块钱一袋的紫林陈醋,被老板劈头盖脸地凶了一顿,被告知我应该买五毛一袋的醋,一块钱本可以买两袋。后来干服务员,我蹲在地板上擦地,犄角旮旯都打扫到,晚上十一点下不了班,我也曾积极地想要安住,最后因不会说话被排挤走……
那些不如意的事情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比这些事更可怕的是找不到努力的方向,青春匆匆而过,生活却没有一点奔头或希望。
今天,课堂上同学们在和博士后老师讨论问题,我也积极发言,老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清晰地看到老师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我的名字和观点。
曾经我以为,买好五毛一包的醋不受批评,擦好地板不受领班说教,就是我生存下来的第一目标。
凭借着一腔热爱与执着,我从大龄宝妈跨专业大专加试考上研,重回学校,我现在可以安排自己的空余,就是一整天呆在图书馆沉浸式看书,也没人责备我浪费时间,这感觉很好。
用什么样的态度方法来读这本书?
1.态度:接纳
对于不了解的事情,要有一个尝试接纳的态度,试一试有如何?小马完过河,蚂蚁说水深,大象说水浅,水到底是神还是浅?小马必须要自己去试一试,才知道,不要妄下结论。毛主席也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还有一个最主要原因是k叔推荐,虽然不知道为啥推荐这本?这就像是你要吃面条,何必问麦子从那块地里长出来的?看就是了,跟着K叔就不会错。于是就加入了群,爬楼看完群消息,深夜十点,打开电脑,瞄了一眼,二百多页,不出意外,两个小时应该能通读一遍。
2.方法:重复
好书是要反复读的,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把书读厚,勾画圈点批注,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找个空荡的地方读出声音都可以,用发散性思维联系实际生活,加深理解。适当背诵好词好句,最好能做到脱口而出。
把书读薄,用一张思维导图,或者一个总结写下书中最核心的观点。这个观点是要自己总结,总结不出来就反复看,直到读的遍数足够多,合上书回忆,脑子里留下的就是你的收获。
前60页
其实今天第二遍特别不想读,第一遍读是有好奇心和趣味。第二遍再读,就像看一个已经看过的电影,都知道了结局,被剧透过,再看一遍又有什么意思?我不断在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一定要静下来,一字一句读,挑出几个问题自问自答一下。
1.“用“心”去读,不是用“大 脑”去认知,而是用“身体”去实践。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用心去读,不把读书仅仅流于形式。
举个例子,我最近在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我觉得萧红冗长的叙事,不知道她是要写景还是写人?读起来很痛苦。
我室友说她很喜欢,喜欢到中午都没有回宿舍睡觉,一口气在图书馆读完。听完室友的话,我试着想办法喜欢萧红的书。
我努力回想自己在当老师的过程中,讲过《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节选于《呼兰河传》,里面那些优美的句子呼之欲出,学生们也曾仿写过萧红的写作手法和句子,我随后改变了读书的态度,对写作风格自成一派的萧红也生出来一些佩服,尽可能设身处地地投入到作者的故事中,书的对面是一个极富个性的才女。
用心去读,就是忘我投入到书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与作者对话。然后把想到的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个优美的句子,读书“味道”。最后,不断思考,去实践,哪怕是仿写一个句子。
2.读书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吗?读书多的人真的是书呆子吗?
我第一个想到“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是樊登,因而我又把《樊登读书法:读懂一本书》重新加入到我的微信读书上,开启了阅读,目前还没有读完。读的过程中,我惊叹于书中强大的逻辑思维。
读书多的人一定不是书呆子,洪镇沐第一次见郑会一的时候,会一“平易爽快”的性格,让洪镇沐很很惊讶,其实越是学识高的人,越不会受形式的约束。我的老师们都是博士以上学历,我想博士区别于本科大概就是学术思维的训练,老师们的思维特别灵活清晰,对世界保有好奇心,更像是一个保有童心的成年人。
3.读书就像一天吃三顿饭,把读书当成一切。
读书的好处是众所周知的,大多人的问题就是不行动,等有空的时候再读,可总也没有有空的时候,忙着工作,忙着考试,忙着交友,总没有“有空”的时候。
古人有一句“宽为限紧用功”,虽然期限好像很长,但是用功要在平时,要立刻行动,不拖拉,读起来。
像一天三顿饭一样,把要读书的烙印深深印刻在心里,强迫自己去读,日日强迫就会变成习惯,习惯最后变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性格会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