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类比: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能,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
昨天一口气把《围城》这本书认真地读了一遍,不禁为钱钟书大师的文字使用造诣所倾倒,特别是类比的使用,一个修辞手法用的是炉火纯青。小的时候没有开眼,也没有开脑,读《围城》的时候只是囫囵吞枣,读完的心得也是人云亦云,甚至是读偏了。现在不断的去写作,不断的去感知,仿佛能从文字中看出点什么。
以“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这个类比为例,说说自己的感悟。
第一层:为什么要把鲍小姐类比为“熟食铺子”,是因为鲍小姐穿着暴露,很多男同学看的是心头起火,口角流水。且鲍小姐的皮肤暗而不黑,有点像“红烧肉”的那种颜色,红烧肉和暴露的年轻女人的肉体,都能引起男人的欲望,一个是食欲,一个是肉欲,但毕竟他们是留学生,是斯文的读书人,不能公开的表达这种欲望,只好将其联想起来,一方面鄙视鲍小姐的不自重,有侮辱国体之嫌,另一方面呢,又对这种肉欲的渴望,求之而不得,或者说,压根不能有表示追求的意思。双重扭曲下,最好的方式是将责任甩给鲍小姐,称她为“熟食铺子”。
只能感叹钱大师对这种扭曲心态的把握是十分到位的,一个类比便能刻画人性入木三分。
第二层:为什么把鲍小姐类比为真理,并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小的时候读不懂这句话,为什么女人可以类比为真理,甚至看有些文章,会扭曲这个观点到极致,钱钟书都说过,女人就是真理,追求女人有什么错呢?
如今呢,毕竟学了逻辑学,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真理是赤裸裸的”这段话来源于哪里呢?它是来自一个寓言故事,大体如下:
真理与谎言
很久很久以前,真理和谎言本是一对姐妹。有一天,真理和谎言一起来到河边洗澡。
她们洗完澡,谎言先上了岸,她发现真理的衣服非常漂亮,就偷偷地将真理的衣服穿上了,并且把自己的衣服藏了起来。
等真理上岸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不见了。没有衣服怎么办呢?没有办法。
所以真理从此以后,就干脆不穿衣服了。这就是人们后来常常所言——真理都是赤裸裸的。
源头找到了,源头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是谎言一般都会包装的十分精美,而真理呢,往往是十分简单朴素或者说“赤裸裸”的。与我们现在的认知,简单朴素的道理往往最有价值。比如说,《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就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一切都是积累。
这个寓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怎么把女人类比为真理的呢,我们看看推理过程。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所以赤裸裸的就是真理,如果鲍小姐是赤裸裸的,那么鲍小姐就是真理,但因为鲍小姐还有部分衣服,所以鲍小姐只能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问题出现在哪?出现在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那么赤裸裸的就是真理吗?
可见这些留学生的逻辑学,当时又称为论理学,学的是相当的差。
一个简单的类比,就能突出这帮留学生的不学无术,只能说这个类比用的是相当精妙。
第三层:时代背景
脱离了时代背景去谈论,总是差点什么,所以我们再看看本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1937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年份。这帮留学生,不是普通的阶层,是当时民国时期的精英,也是知识份子阶层,要知道,那时候留学,比现在要难得多得多。
以主人公方鸿渐为代表,去看一看他的社会属性。方鸿渐,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本乡江南的一个小县里做大绅士,岳父是个银行家,自己呢,去北平读过大学,在当时,读大学还是蛮困难的一件事情,毕竟,当时的读书人比例还是相当少的。上完大学后,又去留的洋。
留洋期间,不算家里汇的款,光岳父就给寄了1300英镑,当时一英镑合计7.1克多黄金,以1克黄金现在400元计算,1300英镑大约是400万元,方鸿渐可谓是人生赢家,富二代,知识分子,妥妥的“精英分子”。
所以说,这批留学生都是相当有背景的,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但是呢,在钱钟书的笔下,却是这么一帮不学无术的人,反差不可谓不大。也就说明了,当时的当时的很大一部分“乡绅”、“精英阶层”并没有怀着救助他人、报效国家的愿望,即使有,也只是想保住自己当时的既得利益,一点的忧愁还比不上一副麻将牌呢。
只能感叹,真是刻画人性入木三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