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早睡早起的观念,就深入人心。
有人曾说“一日之计在于晨”。
也有人说“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
仿佛能否早起,就预示着一个人是否勤奋,是否能走向成功。
但现实生活里,有的人确实天生爱“睡懒觉”。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就颁给了对生物钟机制的研究。人体的生物钟并非习惯问题而是基因的问题。
比如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都早睡早起,孩子携带父母的基因,也会做到早睡早起。
又比如一个家庭中,父母一方有爱睡懒觉的基因,孩子也有可能继承,跟父母一方一样,爱睡懒觉。
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言传身教,但是在实验中发现,即使把早睡早起的人的基因放在小白鼠身上,小白鼠不用经过训练,也会自己早睡早起。
因此,习惯想要改变还相对容易,如果改变人的基因,可能就很费力气了。
以我们家为例,爸爸家就是早睡早起的基因,而且白天也是碰枕头就睡,这个特点体现在奶奶、爸爸、姑姑和大伯等人身上。
但我从小就很难早起,爸爸总是说我像妈妈,爱睡懒觉。从小我也很困惑,为什么我的朋友能够三四点钟爬起来追剧,白天上课也不犯困。
长大后我也试着早起,但是效果并不尽人意,除了上班或者有事,平常很难早起。
直到看到这个研究,我才明白原来能否早起是基因决定的。
对我而言,每晚8点到11点,却是我精力最集中,产出最高效的时间段。外界安静,没有任何打扰。晚上11点半睡觉,7点钟起床,更符合我自己的生物钟。
之前试着早起学习或者看书,带来的结果是不出十分钟,就把自己看得睡着了。实验了几次,还是果断放弃了。
由此可见,适合自己的生物钟才是最好的。即使不早起,只要也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也会把事情做好。
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也是一个爱睡懒觉,及格万岁的大学生;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也总会以“起不来”为借口不参加例会;阿里巴巴马云爱睡懒觉,曾说“睡觉是很重要的养生方式”。
一味地模仿,可能并不适用于自己的身体情况。所以还是判断一下自己的身体属性,在决定是否要早起。
不过也还是要斟酌一下到底是基因的问题还是真的“懒”,如果试着早起真的能够让自己提升工作或者学习效率,就说明可以坚持下去。
如果早起反而影响了白天的工作或学习,让自己更加疲惫,建议还是遵循自己身体的生物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脚踏实地的付出努力,一样可以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