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陆不弃。
今天继续聊聊线性和非线性。
我们的体验,绝大多数都是线性的,一月月,一年年,总是这样周而复始。
这无形中给人一种错觉,认为现实就是这样。
其实不然,拉长了时间线看,会发现大到宏观环境,小到个人习惯,都不是线性的。
之所以觉得是线性,有大脑偷懒走捷径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绩效文化的影响。
这些昨天已经讨论过,今天不再细说。
既然如此,那怎么办,也就很明确了。
在看现实、分析情况的时候,要在足够大的尺度下看,无论是时间尺度,还是空间尺度,这样能跳出局部狭隘视角,看到更多非线性的东西,系统性的状况。
比如,工作计划、业绩计划这种,只看过往两年其实并不准确,当把时间跨度拉长到五年、十年的时候,趋势才会更明显,才能基本搞清楚现在是个什么趋势。
如此才不会掉进短视的坑里,做出短视的选择及决策。
当下如何如何,无论人们怎么说,媒体怎么宣传,都要保持一种意识,很可能他们只是就事论事,就当下说当下,只看到了线性的内容。
很多这样的说法、想法,都是我们思考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噪声,会影响判断。
既然现实是非线性的,那么计划这件事就显得很尴尬,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计划高了,现实可能是低的,计划慢了,可能现实变化快得超出预期。
与其费老劲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不如去做方向靠谱的规划,做规划而不是计划,把方向目标拆解成一个个行动方案,然后在过程中不断调整。
做规划,做决策,做选择,想要努力从线性思维中跳出来,还得深刻意识到沉默成本问题。
过往已经投入的时间、金钱等,都是沉默成本,既然是沉默成本,那就不是成本,别再被它牵制着了。
现实必然是非线性的,过往的投入、经历,在未来不见得还是那样,总会有转变出现,也就不好用过去的情况衡量以后。
另外,还有一个感悟,那就是:
我们可以线性生活,也可以非线性发展。
这个怎么理解呢?
就是在生活模式、生活节奏上,可以相对线性,形成自己的作息规律、主线任务。
比如,每天的作息,什么时候起床、运动、吃饭,不同时间段会做什么,这些东西可以相对线性一些。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线性的生活节奏,相对固定的选择,可以节省很多判断决策的精力,可以让我们在每天的不确定性中看到确定性。
有了这种确定性,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才可以投入到不确定的地方,这意味着,具体方向、做的事情上,可以不那么线性,跳跃一些没关系。
比如,运动时间内,不必只做一种,也可以尝试其他的,也可以尝试去找到伙伴一起行动。
比如,学习时间内,也不只是学习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习营销知识、心理学知识、行业前沿信息。
比如,社交时间内,可以有意识的认识不同行业的人,参加不同社群的活动,打破自己的信息壁垒,拓展社交圈范围。
在相对确定的时间模块、生活习惯里,导入不同的内容,打破线性习惯,就像忒修斯之船一样,一点点更新,未来会变得不一样。
线性生活,非线性发展,就是这个意思。
好的,以上是今天的分享,点赞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