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这本书里提到,忙碌的时候,我们就会放弃一些事,把火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最先被放弃的往往是最能滋养身心的、能提高未来的事情。如果压力还在,我们就进一步放弃,生活圈进一步缩小……这样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进入到一堆工作漏斗的底部,被压得身心俱疲。
作者乔·卡巴金( Jon Kabat-Zinn )解释说,其实顺序正好相反,只有更快乐才会更成功。有数据表明,快乐的工作者,业绩平均高出37%,生产力高出31%,创意高出300%,决策力高出19%。
玩,是一件被我们严重低估的事。
01 会玩带来竞争力
1.玩让你未来更加卓越( Excellence )
进化心理学家一直对动物界的“玩”感到费解: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为了“节能”;可是玩却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不但消耗体力,还有受伤的风险。但是所有的动物都会玩,证明玩一定有巨大的进化优势,才会被保留下来。
后来,他们发现动物不能不玩的原因:游戏往往模仿成年的生存主题,玩是生存的预演。
人类的小女孩过家家,男孩子打架, 都是对于未来的社会角色做预演。很多企业家都有小时候“小打小闹”做买卖的经验,玩是一种典型的“生存预演”。越是高级的动物,玩越是一种刚需。
而小时候没有玩透的人,长大后会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缺少很多技能。在这个持续进化、终身学习的时代,更需要成为终身玩家。
玩儿是生存预演,会玩会让你未来越来越卓越。
2.玩让你成为社交高手( Experience )
在英文中,玩和戏剧是同一个单词( Play )。戏剧是一种人们之间角色扮演的互动,而文学、电影则是一种间接的角色扮演,通过一种方式,进入别人的生命感受一下,文学和艺术都是重要的玩的方式。
我们在这种玩中体验到别人的内心情感、体验到不同世界的人、不同时代的人过的生活, 在互动中学会理解他人、更好地合作,玩让我们发展出“共情”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社交、管理、谈判的最重要的技能。
对于一个不太会玩的人,边界容易僵硬,分成不是陌生人就是自己的特别清的边界。
玩是天然的关系润滑剂,所有领域的社交高手、管理高手,都有一种把握对方情绪的能力,这都是在大量的“玩”中体验而来的。
3.玩能打开人生可能性( Possibility )
玩能让我们探索世界,探险而不冒险。在游戏中更容易找到成功和失败那种细微的边界感,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更好地去把控机会。
为什么身边贪玩的学生出来工作后过得挺不错的,因为在玩耍中,他们一次次地尝试、越过边界、失败,慢慢找到了探险和冒险的边界。有这种能力的人,他的好奇心才不会致命,有好奇心也有探索力,会一次次地打开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所以,玩可以让人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加卓越( Excellence ),更好地体验他人( Experience ),以及探索更多可能 ( Possibility ),玩出人生更多的经验值(EXP),会玩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02 如何将玩融入到重要的事情中
人们之所以热爱游戏,而不是重复的生活,是因为游戏有四个特征:目标、规则、反馈和参与。我们把重要的事情按照游戏中的四个方向来设计,会更加有趣且好玩。
1.细化目标
游戏中会设置很多小关卡,即通过无数的小任务与指示,让玩家永远清晰地知道下一步的目标。
这是一个非常符合人类大脑认知习惯的设计,人的大脑是一个单线程的任务系统,没有办法同时处理多项的任务,在游戏中你要么在做任务a,要么在做任务b;目的也许是消除,也许也是高分;而越是魔性的游戏,目标越简单,如天天爱消除里就是“消除”。
在现实工作中,目标清晰的任务是比较少见的,基本上是一个大任务下来,然后就是跟踪落实,再然后就是明年在此基础上加码。这样的方式总能给打工人很大的压迫感,也使得工作的意义大打折扣。
它们的区别是,工作被迫驱使在前,已完成指标为终极目标;游戏是主动前往任务区,要尽可能完美地完成挑战任务,即使完成不了,也会在调整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因此在工作中,要对一个中长期目标进行分割成每一阶段要完成的小任务,这个小任务一定到细分到足够清晰,不需要再过脑子为止。这时只需要稍微挑战一下就能完成,且通过每阶段任务的回顾总结促使个人得到成长和技能提高。
2.设定限制
任何一款游戏,都有清晰的规则和“有趣的限制”。不仅赢,而且要遵守规则赢,游戏才好玩。比如“狼人杀游戏”的重要规则就是要“天黑闭眼”。
物理学家霍金在写他的著作《时间简史》的时候被告知 “因为是面对非专业读者,所以不要使用科学术语”,霍金于是给自己设限是一本书里多一个数学公式,就会减少一半的读者。最后这本书只出现了一个公式就是E=mC²。
在做重要的事情时,把没有难度的工作提高点难度,把有难度的事情增加积极性和趣味性,如缩短时间,过去2小时完成的,有没有办法90分钟搞定?改变方式:过去用键盘写作,现在能否用语音+文字转换软件的方式来写作?增加规则:如果你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能不能试试看一整天不说“我”的游戏?
给自我设定限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紧迫感,更加有意愿投入其中,并且给设定的规则增加奖惩制度,提前完成了就给自己即时奖励,没有完成就给自己设定一个惩罚。
3.即时奖励
游戏里面有一个特别常见但很重要的设置是状态栏和进度条。这是一个实时反馈系统,让玩家能够随时了解自己的状态、属性、技能等,且每完成一个任务,进度条同步发生改变。
很多人沉迷在游戏中的原因,是因为游戏有清晰的即时反馈,大大提高玩家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在游戏里,你每打一只怪,都会非常明确地获得100点的经验值,绝不落空。
在真实生活中,在做任务过程中往往不知道自己会收获什么,做得好也许需要月底绩效约谈,或者很久以后才知道,这就大大降低了工作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如果所在的工作环境没有及时反馈,那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清晰可控的经验值“进度条”,用自己的明确性,抵御外界的不确定 。
比如给自己的任务设置“时间金币法”,把每半个小时作为一个时间金币,一旦觉得自己没有浪费,就给自己增加一个金币,看看一天能有多少财富。超过预设的数量,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4.自愿参与
游戏中的一个魅力在于自愿参与,玩家可以随时进入,随时退出。游戏的目标、规则和反馈系统,都建立在玩家是自愿玩游戏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保证玩家的高度投入和退出自由。
但是工作进度压身,不得不战,这就并非自愿而且没法退出。
因此留出空间和余量很重要,焦虑之下很难有游戏。
这时可以把“不得不做”变成“我要做”。如果有一项任务不想去做,不妨留出点时间把它游戏化,细化目标、设定规则、提高奖励,做到愿意开始动手为止。如果一定要做,为什么不开心地去做呢?
游戏化工作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而细化的目标、设定的规则、即时的奖励以及让自己更加自愿参与到工作中,能让你在热爱的领域玩出特色来。
03 高手级别的玩法
玩家中的高手,都是玩而为赢:play for win的,以玩的心态去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性,最后打赢自己的战争。
1.玩着放松,但不放下期待
放松,并不代表着放下期待。玩的状态反而会进一步提高表现。
心理学家研究过关于压力和绩效的关系……压力和绩效的关系是一个倒U形的关系。压力太大,表现降低;压力太小也不好,大考之前,过于骄傲和过于压抑都会影响发挥。最好的绩效状态就是“压力-挑战”达到平衡的心流状态。这个时候,人体验到的就是“玩”的心态。放松并不意味着放下期待。
同样也适用于人际关系,一个重要的比喻是“情绪之结”( knob )。两个人的关系就好像一根绳子,一旦关系没有捋顺,一个人焦虑时拉了绳子一下。如果第二个人也使劲拉,就形成了一个“情绪之结”。一段关系结了几个结以后,就再也解不开,最后就变得没有关系了。
所以,当人生玩家发现身边的关系中,出现了“情绪之结”时,他们不是拉绳子,而是先放松一点,关系自然就松弛、顺畅了。
2.玩着面对失败
游戏专家妮可·拉扎罗有一个发现,大部分的游戏玩家的80%的时间都用在失败之上。时间用完、没解决谜题、死掉……但是他们好像乐此不疲。难道失败比成功更加有趣?
比如向愤怒的小鸟中,游戏虽然失败,你会听到有趣的叫声。这种有趣的失败设计不会让你尴尬,反而激发了游戏的欲望。
在工作上,可以给失败安排一个有趣的结果。Facebook 有个规定,一旦任务完不成,就会往这人桌子上放一个可爱的小熊:既是惩罚,也很好玩。在演讲训练的时候,一旦一个人出现某个禁忌口头语,就有“抓虫专家”开始鼓掌,庆贺他“又犯一次错误”,因为只要错误了18次就不会再犯了。
就像《孙子兵法》中,“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这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全力以赴、用尽全力才好玩,这样会有一个轰轰烈烈的,让你心安的失败。这反而会让自己发挥出最好的状态。
3. 把“有限游戏”玩成“无限游戏”
美国纽约大学宗教历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在1987年写的《有限与无限游戏》( 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书里提到一个概念,“ 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有限游戏包括在无限游戏里。 ”
很多人会陷入优先游戏中,没有意识到在有限游戏以外还有无限游戏,所以总是过度焦虑,比如当被骂时,意识到这只是职业发展中的一个有限游戏,心情不会沮丧太久,很快就能重拾信心继续努力。
一个人如果能意识到任务和工作是一种“有限游戏”,而“事业”“家庭”则是无限游戏 。他们对于当下的困境,也就更有一种能够站得更高,重新评估的淡定。
因此,高手玩家在面对焦虑和不确定时,他们用玩而为赢的心态:放松但不放低目标、为自己设计有趣的失败、理解到人生是无限游戏,然后在每一个有限游戏里面深深入戏,全力玩好当下这一局。
做自己的人生玩家,不让焦虑围绕自己,让自己在热爱的领域,通过把重要的事情游戏化,把自己玩成高手,这是对自己一生最高的赞誉。
今日精进
你准备从哪儿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