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听到董宇辉关于如何读书的方法论分享。他建议,一先读小说,将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先刷一遍,从小说中能看到众生相,了解了众生相你学会共情、了解人心人性、滋养出悲悯之心;二是当你见过众生相后,再去读史和人物传记,谈历史离不开个体,而谈个体也离不开他所处的大历史背景,当你读过众生相后你对于历史背景下个人的人生选择能有更深的理解; 三最后再去读哲学,如果你没有看过众生相,你无法理解哲学的痛苦。
毕业以来这七年,我的确鲜少看小说了,我对于人心人性的了解更多来自于电视剧、不太丰富的生活经验、朴素的生活直觉和年龄增长带来的常识性的成长。
大学期间读了太多的网络小说了,而当年读的时候也都只关注了情节的精彩和引人入胜程度,总在迫不急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的情节如何进展,没日没夜地囫囵吞枣地一部部看过去。当年大学读的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搬上了小屏幕,看剧也更关注选角的颜值和演技,更多图的是一时的新鲜感,似乎真的未曾深刻地去理解过角色和角色所传达出来的价值,直到今年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和这些角色展现出来的智慧或可怜可恨让我真的入了心了,也给了我许多人生智慧的启示。
人的心智是不断开化的,我以前总以实用主义和结果导向为价值指向,只读有用之书,对于小说一类总认为这是娱乐性质的,可读但不宜多读,以防玩物丧志,虽然这些年浪费在电视剧电影上的时间相当可观。
如果说三十之前关注的是术、技和艺,以用为指向; 三十之后应当开始关注道和理,以期提升自己看透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周日在中心书城花了五个小时读完了这本讲了许多小说和剖析小说中人物的书。
发现这本书纯属偶然,周六在书店选书时偶然看到这本书,这几年对于女性身份、女性角色所背负的责任和在不同人生阶段选择和现实的矛盾性存在困惑和反思,所以当看到这本书通过讨论近百年来诸多杰出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女性身体、女性自我认知、爱情、婚姻、母亲、女性传统这些大的主题来探讨现代意义下的女性价值这种研究手段颇感兴趣。
这应该是北师大教授张莉的授课讲义集合成的女性作家文学作品赏析的集合。讨论了怎么样做才是真正尊重女性?谁来定义女性美?何为女人的体面?怎样理解女性情谊和相互嫉妒?金钱能否真正衡量爱情?离婚就是被抛弃吗?母亲是否也会被孩子的期待绑架?
女性文学里,看到的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也是自己。从中摘了十段有启发意义的段落。
一、什么是真正的女性美
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女性美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是“女为己容“,而不是“女为悦己者容“。每个人都有对美定义的权利,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女性自我的定义。
不应该有身体羞辱,不应该有身体自卑。当一个社会对于女性美的认知是多种多样时,社会真正的健康方向才会形成。今天,有很多人会拿着尺子去量女性;她的胸不够标准,她的臀不够标准,她的腰不够细,这是一种对于女性身体的贬抑。一个自信、自觉的女性,她应该像安然那样告诉世界,我要自己定义什么是美。而当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女性都开始自我定义美,我们美的标准才真的会变得多元、色彩斑斓,我们的世界也才会真的丰富、更包容。
二、同性之间的争斗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里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她说:“只要女人还是被置于围绕男人或者是被男人选上的这种潜在竞争关系之中,女性之间的同性社会性纽带,即使存在也是很脆弱的。“这让人想到,现在新闻或者热搜里所谓的“全民抓小三“,婚外情爱的男人并未受到指责,我们只看到情人和妻子之间的厮打。这样的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整个社会都潜在认为,是否被男人喜欢很重要,男人不是过错方。当我们看宫廷剧或是民国戏时,看到某位女性是脱颖而出的,踏着其他同性的血肉和骨灰往上走,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很容易与之共情,与之一起扬眉吐气。
三、什么是女人的衣锦还乡?
对女性来讲,房子其实意味着保护,意味着一种安全感,她不用到处寻找家园,她可以通过拥有房子使自己所在之处便是家园。自然,我们也会想到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对作家来讲,拥有“一个人的房间“,可以安静地写作;对于普通女性来讲,一个人的房间,其实是一种安全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也就是我看到女性购买房子比例高会很高兴的原因。
什么是女人的衣锦还乡?不是她穿着光鲜亮丽的服装,不是她嫁了个好男人,不是她有权力和地位,而是她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从独立的生活空间开始,进而拥有独立自由的心灵空间,这对成为一位独立女性极为重要。
四、爱,是不能忘记的
《爱,是不能忘记的》已经发表四十多年了,今天看起来依然有切肤感和现实性。今天我们讨论爱情,总是会说到颜值,说到房子,说到车,说到财产……可是,最重要的难道不是爱本身吗?小说表达了对爱情的推崇,但它同时也说:如果你遇不到爱,勉强进入婚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小说里还写到,如果一个人老是不结婚,就会变成对旧意识的挑战,别人就会怀疑你的神经出了毛病,有什么隐私或者政治上有什么问题,等等。很多人都是屈服于这种意识的压力而草草结了婚,来日又为这不能摆脱的镣铐而束缚终身。所以小说的结尾说:
我真想大声疾呼地说:“别管人家的闲事吧,让我们耐心地等待着,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糊里糊涂地结婚;不要担心这么一来独身生活会成为一种可怕的灾难。要知道,这兴许正是社会生活文化、教养、趣味等等方面进化的一种表现!“
五、爱情中的自我物化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经讨论,女性一直以来被物化,最后潜移默化会自我物化,内在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无意识。《化妆》这篇小说向我们提示了女性如何不自觉地陷入自我物化的陷阱中。作为一个有主体性的人,如何从这样的逻辑中跳脱出来是值得思考的。
魏微在《一个年龄的性意识》里说:“我喜欢把一切东西与时代挂钩,找出个体后面那博大精深的背景和底子。个人是渺小单薄的,时代是气壮山河的,我们得有点依靠。“个人和时代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和嘉丽所处的时代的人们判断标准固然有关系,但是,作为一个有主体性的人,如何从这样的物质判断中跳脱出来,重新获得精神上的主体性,也就变得特别重要。
六、爱情和欲望,是各种文化杂糅的结果
爱情里的女性,往往很想成为爱人眼中的自己,但不一定是她想成为的自己。但从小三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爱情 里有一些令人绝望的不可沟通性。在《我爱比尔》里,我们会看到,真正的爱情是成为自己,永远获得不了的爱情其实是因为永远没有成为自己。
七、生生不息的情感
从小说里,我们看到那些通常与爱情有关的金钱、房子等物质性元素烟消云散了。小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本质,爱情是情感本身,爱情只和两个人的情感有关,与有钱没钱,甚至与生或死也都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尤其看到了李爱杰的强大、温良、忍耐。作为爱人,她特别接近波伏娃有所说的,女人要学会用自己的强去爱,而不是用自己的弱去爱。有一天,爱情对于她来说将不是致命的危险,而是幸福的源泉。
八、女性成功的标准应该由自己来定义
世界上有三种人,有一种是安命的人,有一种是怨命的人,还有一种是“造命“的人。
很小的时候 ,她对自我的想象便与其他女孩不同:“不管怎样,我在童年时期的确雄心勃勃,我不是立志要穿比别人更漂亮的衣服之类,而是希望别人觉得我聪明、在学业上有前途。“不穿漂亮衣服意味着不以身体美丽而要以才智示人,这样的自我想象与自我建设最终成就了她。
所以,看陈衡哲的一生,更重要的是她自身所显现出来的女性力量。1935年,她用英文写成《一个中国年轻女孩的自传》,写到少女时代与恶仆斗智斗勇时,她说:
永远不要在狂吠的恶犬面前示弱。你得保持镇静和勇气,仿佛你是它们的女王,那么危险决不会发生在你身上。在人生的路途中,我凭借着这个自信的武器独来独往,至今还不曾遭遇到真正带来危险的恐吓。
九、“躺平“的母亲
这是放自己自由、也放女儿和身边人自由的母亲,她不进入主流价值观,不争取那些所谓的世俗利益,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看起来没个性,但骨子里也非常有个性,拒绝标签,活得心安理得。给自己松绑的同时也给别人松了绑。这样的女性在今天非常少见,我们所见到的那种海淀妈妈,其实都是被螺丝拧得很紧的女性。
什么样的母亲是好母亲呢,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但母亲首先应该按自己想活的样子活,而不是为了某个标准或标签去活。一个好母亲,恐怕首先得做自己,自己放松、自在,身边人才会放松、自在。
十、如何理解女性价值
无视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无视女性的独立存在价值,这是我们时代理解女人的痼疾。当我们讨论那些女作家的爱情选择时,是把一个女人的生存价值等同于是否能和男人厮守一生;是把情感生活完满当作评价一个人价值的最高甚至是唯一标准;是把“她“绑在婚姻和家庭的价值系统里。这样的理解角度、这样的判断标准多么值得反思。
如果一个女性不是妻子、不是母亲,她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回答是肯定的,正如同世界上任何一个男性,他不成为父亲,也不是丈夫,他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样。这几乎成为常识。但是,在讨论到一些具体女性的成就时,我们却常常忘记了常识,这让人深为遗憾。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读》讨论的女性生活、女性情感、女性生存样态,其实都是基于常识的理解,但确认常识也需要勇气。成为一位深具独立精神的女性,要远离世俗,只有从精神上保持真正的独立,才能真正具有女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