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问有: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要去向哪里?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姓名只是一个生存的代号,和我们称呼路人ABCD一样,只是一个在这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规则。
偶尔问起朋友,“如果我整容了,外貌和以前都不一样了,我还是你的朋友吗?”
朋友回复:“当然是啊”!
“如果,我也失忆了呢?性格也和现在不同了,我们还是朋友吗?”
朋友想了想说:“应该还是的,我们就重新认识吧”。
“那如果…我外貌变化了又失忆,性格也变的大不同了,那我们之间的回忆,只有你记得。所以,我们的关系纽带,是否只是记忆。你的回忆,构成了你认为的我。“
朋友被我问懵了,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我便嘿嘿一笑,“随便聊聊,哈哈哈哈”。
所以,我们对于个人身份识别,是来自于哪里呢?
社会赋予了我们的责任义务,在一个一个的规则中,给自己了无数个身份代号。
从一出生,我们就被设定了背景,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成长环境,这些构成了一个基础设定的我。
然后,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不同的人、打着各种交道、产生了许多的经历,构成了共同的一些会议。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我们从别人眼中反射出来了一个自己。好像很多自我认知,来自这个别人或者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我们会拥有某种身份、某种职业、某个角色,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人。也许我们是通过环境和周围的关系,以及记忆形成了一种身份认知。
如果,我们无亲无故,没有认识的朋友,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如果在这个环境里面,不需要身份证也不需要代号,那我是谁?我如何来印证我是谁?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谁来印证我们存在过呢,是我们现在的思考吗?当我在思考的时候,就证明我存在,因为总归有个主体在怀疑,所以我存在。可是,我是谁呢?
很多时候,很多命题本身无解。就好比在鱼缸里面的金鱼,是否能认识到鱼缸里和鱼缸外的世界。我们和金鱼有何区别呢?很多问题,都是超出自己的认知,因为我们不是鱼缸外的角色。在看待事情的全貌的时候,也许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楚门的世界。可是,对待人生的探索本身就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因为未知,反而可以给予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猜想,人类来自于女娲、来自外星人的种子、存在在上帝的梦中、或者是在某一个生物的模拟生态实验中。我没有答案,但是可以创造无数的假设。思考是相对自由的空间,即使下一刻就迎来死亡,来在当下,可以沉浸到自己的时空中。
人生的意义,是存在。因为存在,才能去思考这个问题。身体存在、思想存在,才能有我思故我在。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硬件可以自由切换,不一定是身体,可能是计算机、可能是网络、又或者是电波,或许又是不同的体验。
我是谁不重要,最终也无解,毕竟无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