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清代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人口数量得以大规模增长,乾隆末年,历经康熙年间的战事平定,雍正年间的政治经济整顿,清代正式进入全盛局面,全国人口已发展至3亿,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人口发展规模的基础。人们在论及乾隆年间的人口发展时,几乎较为一致地认为乾隆朝人口发展速度快于康 、雍两朝(康熙年间全国人口1.5亿),冠之以“人口爆炸”、"人口井喷“、“人口奇迹”等称呼。
以高安县为例,据清同治 《高安县志》 记载,高安人口在清乾隆十一年 (1746年) 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三十七年间 ,人 口从81055一 下子 猛增到561259,四十年不到翻了7倍,增长如此之巨和如此迅速,原因何在?清代人口以乾隆年间发展最快,这一时期人口“突飞猛进”的提速增长既有康熙年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刺激生育政策的雪球效应,也有天下太平,生活富足安康的和平环境,更是雍正朝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后,改变赋税征收标准使得隐瞒的人口已无瞒蔽动机。但是即便如此,也达不到增长如井喷之势。仔细分析其原因是人口统计口径的指标差异造成的。
早在清世祖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 年)入关时便颁布”户口牌甲”的法令,每户发给印牌,写上姓名丁口,“出则注所往,入则稽所来“,这就为清代的人口普查打下了基础。“印牌”相当于现在的户口薄:年满十六的男子称为”丁,未满十六的男子和女子一律称为“口”。“丁“是要承担赋税的,是清政府最主要的税收财源。当时的规定每隔五年,各州县将境内的“丁”数造册呈报府,府另造总册呈布政使,再由各省督抚呈户部,最后由户部统计后呈皇帝御览。当时的人口统计主要目的是为增加赋税和徭役,避免偷漏情况的发生,所以普查的范围仅仅是普查了“丁”口的数量,并未普查“人”口数。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的改革措施,彻底取消了人丁税,因此人丁的统计也就失去意义。乾隆即位后,认为需要准确掌握全国的实际人口数字和存贮的粮食数字,以便于确定国库收支,赈济灾荒。乾隆五年(1739年)户部请求皇帝”令各督抚于每年十一月将户口数与谷数一并造报”,因此于乾隆五年(1740),命各省查报户口实数与谷物。乾隆六年(1741)冬,各省数字上报朝廷,人口总数达1.4341亿,大大突破了历史上有书面记录的数字,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正规的人口普查。它改变了以往的统计口径“丁口”数变为“人口”数,将“大小男女”均 列入的统计数。这也就是为何乾隆年间,人口出现井喷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