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关唐宋诗词故事的评书,非常不错,却没有文稿或书籍,就想着记录下来。但由于评书有些用语过于口语化,做过一些调整。另外,有些人名或地名能查的都努力去查过,查不到就只能音译了,若是音译的话会有指出,请知悉谅解!
孟浩然本名叫孟浩,字浩然,他是襄阳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襄樊人。孟浩然的一生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来讲,也可以说是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他的前半生苦读诗书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而他的后半生隐居山林周游四方。纵观孟浩然的一生,没有落得过一点官职,可以说是布衣终身。这在唐代的诗人当中是罕见的。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隐居在乡里或周游四方,所以后人评价孟浩然为隐逸诗人之祖。而在历代文人眼中,对于孟浩然的崇敬之情无可比喻啊。比方说诗仙李白,有一首诗《赠孟浩然》,其中有这么几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表达了李白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及深切的敬慕之情。
孟浩然的前半生满腹才学,就想为国家出力献策,结果屡次受挫,报国无门,后来才把目光转移到田园山水之中。后人评价孟浩然,说他是第一个大量写田园诗的诗人,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我们这一讲就主要来讲讲孟浩然的前半生。
孟浩然苦读诗书,在襄阳城附近的草屋之中读书学习,一直到40岁的时候才赴京都长安应试,结果屡考不中。是他没有学问吗?非也。孟浩然是大学问家啊,写得都是治国安邦之策,胸怀锦绣,可是您别忘了,在那个年代,科举考试,很多人都走后门。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你家在朝中无人做官,又不递银子,能录取你吗?!
孟浩然考官考不中,但他有几个当官的朋友,比如当时的宰相张九龄,还有王维,都是他的好朋友。单说有这么一次,孟浩然参加完考试后觉得这次也够呛,因为他发现很多应试的考生不乏一些纨绔子弟,提笼架鸟之辈,可是这些人胸有成竹,不是有人就是有钱呐。所以孟浩然心里很不痛快,就去找王维。恰巧王维正在府中,王维一看老朋友来了,自然是热情款待,嘘寒问暖。王维问孟浩然这次考得如何?
孟浩然是长吁短叹,“哎……我看这次也够呛。”
“浩然兄切莫为此伤了大雅之情绪啊!” 并邀请孟浩然在府中多住几日,一起吟诗作对,饮酒作乐,乃人生一大幸事。两人正聊着呢,家仆慌慌张张进来禀报说万岁爷驾临。唐玄宗李隆基来了,也不知这李隆基闲来无事,怎么就溜达到王维府上了,人就进来了。王维想这怎么办呢?孟浩然现在是布衣一个,别说是百姓,就是七品官、五品官,想见皇上都是难事,品级相差太远,那可是失仪之罪。于是赶忙让孟浩然先藏到床底下,孟便急急忙忙藏到了床底下。刚藏好,李隆基就进来了。李隆基一看王维,还非常喜欢,“爱卿,寡人来也。”
“万岁,微臣未能远迎,还请恕罪。”
李隆基让他免礼,便坐到了那个床上,王维脸色就有点不自然,李隆基看出来了便问,”爱卿,这是何故啊?为何颜色更变,坐立不安?难道有事瞒着寡人?”
李隆基这么一问,王维见瞒不过去了,“万岁,微臣有罪啊!您可知襄阳的孟浩然么?”
没想到唐玄宗一听乐了,“孟浩然啊,这人朕听说过,早有耳闻啊!怎么,爱卿突然提起他来了?”
“万岁,孟浩然就在府中。不瞒您说,就在那床底下。”
李隆基一听,“哟,这藏着干嘛呀,来来来,快把孟先生请出来!” 孟浩然打床底下钻出来,满头大汗啊。这李隆基非但没生气,反而很高兴,因为他早就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孟浩然,文章写得也不错,只是久闻其名,未见其面。今天一看这孟浩然,李隆基心里暗自盘算,这个孟浩然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啊,外人传扬得可是很神啊。看来王维也非常器重他啊,我得考一考他。便问这孟浩然能不能当场写一首诗。 孟浩然提笔在手,写了一首诗《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诗一念完啊,再看李隆基,那脸上多云转阴啊。原来这首诗是说了孟浩然心有余而无处施展,说我现在对这个做官已经心灰意冷,所以我也不再向朝廷提出自己的建议了,我就想着回到我的老家。我呀没什么才学,我有才学怎么会屡试不中呢?!所以就被明主给抛弃了(实是讽刺)。我无钱无势,连亲戚都不上门了,门庭冷落。我现在年纪也已经大了,时光流逝,日月如梭,想到岁月沧桑,一事无成,因此我回到家里睡不着觉,只能一人半夜坐在窗边想着这些事,可叹我一生终老,报国无门。为什么?其实就说没遇到明主啊!这首诗你说李隆基能高兴吗?!李隆基一听,你这是说我呐,说我不是明主啊!借着写诗讽刺寡人!是我抛弃你了,你四十岁才进京考取功名,之前你干什么去了?!是我抛弃你吗?!你这不是污蔑我嘛?!李隆基是拂袖而去,回到宫里就下了一道圣旨,说孟浩然永不得进京做官。
这事孟浩然也听说了,就更加心灰意冷,便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彻底把求官之心抛到一边去了。开始周游四方,做了一位“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逍遥隐士。那他这个隐士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回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