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东山行之谜考辨

徐霞客是当今天下驴友的共同男神,殊不知,徐霞客也有自己的男神。他的男神也是个驴友,徐霞客竟然这样评价他:“至人唯一石斋,其字画馆阁第一,文章国朝第一,人品海宇第一,学问直追周孔,为古今第一,然其人不易见,亦不易求。”①

在名流辈出的明末,是什么样的牛人会让徐霞客给出这样至高的评价?这人就是生长在福建漳浦铜山(今东山县)的黄道周,中国历史上唯一集书法家、理学家、民族英雄为一身的大人物。虽然现在他鲜为人知,可在当时却是名满天下,连徐霞客都以当他的粉丝为荣。明末铜山又称铜海、铜陵,黄道周25岁时才举家搬离家乡,到漳浦县城生活。

徐黄二人一生有四次会面。第一次在崇祯元年(1628),徐霞客来漳浦找黄道周,黄道周当时正在丁内忧,不能与徐霞客同游,也不能作诗词唱和;第二次在崇祯三年(1630),黄道周北上赴京复职,在江阴(今江苏常州)和徐霞客会面;第三次在崇祯五年(1632),黄道周免职南归,在江阴和徐霞客会面,二人同游了太湖等地;第四次会面在崇祯六年(1633)晚秋,黄道周在漳浦,徐霞客前来,两人游历了灵通山等漳州多个地方。

遗憾的是,崇祯六年(1633)徐霞客这次旷达数月的漳州之行,《徐霞客游记》没有直接记载,极不像徐霞客“日行一记”的写作风格。《徐霞客游记》原文据说有一百多万字,由于历经战乱遗失和后世编辑删减,如今只剩下五六十万字。这次漳州之行的游记,应是遗失了,否则不可能数月之行没有写一篇游记,特别是对“不亚于黄山”闽南第一峰灵通山②,不可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徐霞客游记》有多个版本,其中有个长达四卷的重要版本,徐霞客临终前不久托长子徐屺带去给在北京坐牢的黄道周。可惜,这个版本也失传了③。

还好有其他佐证。这次相聚,两人写了不少诗词唱和,《徐霞客游记》和《黄漳浦集》里都有收录。诗中还有引语题注,这些引语题注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能够直接证明徐霞客的这次漳州之行。但黄道周有没有带徐霞客来过东山,却一直是个谜。

别离之际,黄道周写了《五言古风四首》《分阄十六韵》《七言绝句十首》等诗相送。《分阄十六韵》(十六首七绝)引云:“徐霞客自毗陵来访予山中,不一日,辄搜奇南下。觅篮舆追之,百里乃及,相将于大峰岩次。兼访刘完公孝廉,不值,阻雨。分阄各得十六韵。”(原文无标点)《分阄十六韵

·搜韵》题下注:“刘完公已出洞海”。《分阄十六韵·薇韵》题下注:“山下是三十年前馆所。”④

《分阄十六韵》引云的大概意思是说,徐霞客从江阴来山中(即漳浦北山)找我,没找到,没耐心等过夜,便自行南下。我得知后,立马根据他的踪迹追赶,追了百来里终于在大峰岩(灵通山)下追上。我们一起游历了灵通山,还专程去拜访刘完公,可惜没找到刘完公,却遇到了大雨。

这段话是解开徐霞客东山行之谜的钥匙,且关键就在“兼访刘完公孝廉,不遇”这句话。这句话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刘完公当时就住在灵通山上,黄道周带徐霞客游历灵通山,顺路拜访他,由此又得出刘完公就在灵通山上隐居的结论⑤,之所以“不遇”,是因为他离开灵通山,去了铜海,依据是《搜韵》题下注:刘完公出洞海(洞海应为铜海之笔误,这点研究黄道周的众方家均没有异议),出是到的意思。又根据《薇韵》题下注:山下是三十年前馆所。馆,旧指塾师教书的地方,由此又得出黄道周三十年前在灵通山下办过学教过书的结论。

这种说法看似不无道理,其实经不起推敲。刘完公何许人也?黄道周为何要带徐霞客这么重要的客人专程去拜访他?在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刘完公跟灵通山有半毛钱关系的情况下,怎么能凭“兼访刘完公孝廉”七个字就断定他隐居灵通山?把“刘完公出洞(铜)海”理解成刘完公到铜海,那么,既然在灵通山上找不到人,又怎能知道他去了铜海,隐者的踪迹那么容易得知?出确实有“到”的意思,但毕竟是偏义,更为常用的意思是离开,比如出门,“老子出函关”等。馆,确实有指塾师教书地方之意,但得看语境,如“坐馆”“看馆”才有此意,而“馆所”二字,不能做此理解。

这些结论之所以下得鲁莽,是因为对刘完公其人没有深入了解。刘完公是解开所有问题症结的密钥,怎能一带而过?可惜,如今能找到刘完公的史料太少太少,笔者只好采取最笨的办法,尽所能穷尽关于他的史料,大致勾勒出他一生的轮廓。

刘完公,即刘善懋,字公浣,黄道周早期在铜山的学生⑥。他略小于黄道周,崇祯三年中举,中举之后,无意仕途,长期在九仙山潜修,著书立说⑦。

《铜山志·山川》记载:“水寨大山,即九仙山……传昔举人刘善懋在此潜修⑧。”九仙山是铜山的名山,历史上在九仙山上居住过的不乏名贤,如天地会创始人释道宗(万五),而《铜山志》介绍九仙山文字不多,却特地提及刘善懋,说明山因人而名,刘善懋对九仙山非同寻常的影响,他在九仙山潜修这事,在介绍九仙山时不能不说。

崇祯六年(1633),黄道周带徐霞客找来他,可惜没找到。崇祯八年(1635),他参加黄道周在漳州的榕坛讲学,问了有关颜回修行的问题⑨。崇祯十年(1637),他到北京看望黄道周,回来时黄道周托他带信给黄道周的另一位学生洪尊光⑩。崇祯十二年(1639),黄道周回铜山带众弟子修复孔子像并致文,刘善懋参与其中⑪;崇祯十六年(1643),黄道周《孝经集传》出版,刘善懋参与校对⑫;明亡,黄道周抗清殉难,铜山经历了郑氏政权和满清政权轮番占据,刘善懋不得不避居海外,而后铜山又经历顺治十八年(1661)、康熙三年(1664)两次迁界,岛上不让住人,刘善懋不能回来,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复界后不久,刘善懋才又回到铜山⑬。死后,埋在他平生所爱的九仙山上⑭。

《黄道周年谱》记载:子(黄道周)曰:又有铜山孝廉刘子善懋之清夷,与丹山孝廉张子若化、进士张子若仲之静温,在盛明之世,皆不乐仕,无一日不以山居自娱,人皆曰:‘此国之颜子也⑮!’门人归之仁,以张、刘称。”这是黄道周对刘善懋的评价,说刘善懋清心寡欲,在盛世无意仕途,终生以山居为乐,被世人称道,为当世之颜回。

九仙山石室内有一《仙峤记言》碑刻:“……秦精钻石,仙籍纷纶,九鲤始于莆,衍于铜。时庚申寨主何九翁鼎建,廷宾持禅,铴其上。嗣则完公先兄读书峤巅,构益增壮……”⑯此文作者刘廷金,疑为刘善懋族弟,作文时刘善懋因“世变”避居海外,长期失联,刘延金误以为他已过世,故称他为先兄。《仙峤记言》记载了刘善懋在九仙山“仙峤”读书时之盛况。黄道周诗《赋得孤云独往还赠徐霞客》中有“何处不仙峤,长游已大还⑰”,刘善懋长期在“仙峤之巅”读书,黄道周带徐霞客拜访刘善懋不遇,此诗“何处不仙峤”,语气中又略带遗憾,这几件事组合起来看,就不是巧合那么简单。


陈汉波先生《从〈仙峤记言〉碑刻的发现谈郑成功进驻铜山卫所史实》一文引《铜山志》记载描绘刘善懋隐居九仙山的情形:“据《铜山志》记载:‘有乡贤刘善懋修葺九仙山的事迹。刘善懋字公浣,明崇祯三年举人,自以重修,旁结石室,曲径深幽,高贤题咏,俱镌于石。又置栏杆,植树种花,林木荫翳,清幽高洁。’”⑱介绍了刘善懋潜居九仙山之诸多细节,生动翔实,栩栩如生。说明了刘善懋对九仙山上自己的居所非常用心,布置得精致雅趣,除非世变这种迫不得已的大事,否则他不太可能放弃这样的“仙居”跑到别处居住。

综上,刘善懋一生无意仕途,前半生以居九仙山读书著书为乐。此外,就是作为黄道周的学生,参加黄道周在漳州的一系列活动。说他隐居灵通山,纯粹是以文臆断,为结论而下结论,没有任何依据。后半生由于明朝灭亡及东山迁界,不得不避居海外。清廷统一台湾,局势稳定后,又回到铜山,隐居在九仙山上。

“兼访刘完公孝廉”是诗的引云,行文须简洁,不像现代记叙文需要讲究句式的完整。再者,这是十六韵,即十六首七绝的总引云,不是单单一首描写黄徐二人游灵通山的引云,因此,不能断定引云只讲灵通山上之事,更不能由此得出下文是“兼访刘完公孝廉”,就得出刘完公隐居灵通山的结论,除非刘完公有隐居灵通山的证据。退一步说,倘若刘完公隐居过灵通山,凭刘完公跟黄道周的交情,黄道周应该会多次拜访他,并且会吟诗作赋,有据可察。再者,凭他自身的影响力,长期隐居灵通山,必然也会留下痕迹,地方志书也应该有相应的记载。事实上,却没有上述假设的任何记载。因此,由此得出刘完公隐居灵通山的结论纯粹以文臆意,想当然耳。

因此,第二种理解更为客观,即刘善懋当时并不在灵通山。那他在哪呢?拜访一个人当然要到他的住所去,那刘善懋住哪呢?——九仙山,别无二选!正因为认为刘善懋住在九仙山众所周知,所以黄道周才没必要特别交待拜访的地点,只说访刘完公,大家自然就知道是去了九仙山。正如访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那自然要去杭州西湖。

拜访的结果如何?——不遇!为何不遇呢,因为“刘完公已出洞(铜)海“,此处出不是到的意思,而是离开的意思,是说刘完公当时已离开铜山,所以黄徐二人才找不到他,反过来正好可证明黄徐二人确实来过铜海九仙山上找过刘善懋,因为刘善懋当时离开铜海,所以才找不到。

虽然找不着,但黄道周仍然写诗赞赏刘善懋。《搜韵》诗:“积艾焚山今已勾,枕中宝字各停搜。名贤不吃明光草,海上新诗寄碧鸥。”前两句讲的是介子推不愿出山致仕被晋文公烧山而死的故事,后两句夸奖刘善懋不吃皇粮(明光传为朱元璋故乡),宁愿隐居海隅与碧鸥为伍。海上一词正好印证了当时刘善懋隐居的是九仙山而非灵通山。黄道周会带徐霞客访刘善懋,除了黄刘友善外,更重要的是徐刘志趣相投,都是无意于官场。这首诗夸赞刘善懋的同时也在夸赞徐霞客。

《薇韵》题下注:山下是三十年前馆所。这里的馆所,并非指办学的地方,而应作通解,正好与黄道周《铜山石室记》所描绘的相吻合。

持后面观点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黄道周研究专家侯真平⑲以及徐霞客研究学者徐达会、陈凌、陈镜清等人都认为黄道周带徐霞客来过东山⑳。

因此,综上所述,徐霞客东山行之谜完全得解,黄道周带徐霞客来过铜海九仙山,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毋庸置疑。

此外,我们还可以做个合理推断。徐霞客从江阴来趟漳州不容易,第一次来,黄道周在守制,不能陪他四处逛;第二次来先没遇上,黄道周追了百里才灵通山下追上他,不可能带他游了座灵通山就把他打发走。凭二人的交情,带他到自己的家乡访亲友、访故居才合乎情理,不去才不尽人情。再者,徐霞客是伟大的地理学家,东山岛这样的美景,如此特殊的海岛地貌,又是黄道周的故乡,就在眼前了,他岂能放过,不去看看?

  二O二O年六月十九日于东山

主要参考文献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著,丁文江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年;

《黄漳浦文集》,(明)黄道周著,(清)陈寿祺原编,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年;

《黄道周集》,(明)黄道周著,中华书局,2017年;

《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侯真平,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黄道周年谱〉注译》,陈旭山,2013年;

《黄道周》,青禾,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

《〈铜山志〉注译》,林定泗主编,东山县铜陵镇人民政府《爱我铜陵》编委会,2013年;

《东山县志》(民国稿本),李猷明总编,1987

《东山文史资料》,东山县政协主编

引文出处

①《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明)徐弘祖著,丁文江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年;

②《黄道周集·梁山锋山赋》黄道周,中华书局,2017年,第1775页

③《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侯真平,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第248页;

④《徐霞客游记》《黄漳浦文集》《黄道周年谱·49岁》记载:《分阄十六韵》《搜韵》题下注:刘完公已出洞海。黄道周带徐霞客专程摆放刘善懋,说明黄刘二人交情够好,刘在黄心目中的份量。说明刘善懋生活在铜海。

⑤《黄道周之灵通山行迹考》张哲民著,集美大学学报,2020第1期

⑥《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侯真平,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第54页;

⑦《铜山志·选举志举人》记载:“崇祯三年庚午,张能恭榜,刘善懋”。加注:“字公浣,乡试中第五亚元,挑选不士,自着文选集,播迁遗失”。

⑧《铜山志·山川》记载:“水寨大山,即九仙山……传昔举人刘善懋在此潜修。”。

《黄道周年谱·12岁》记载:“洪思注:此盖十二岁时所作,余得诸刘完公”,这是一篇至今能找到黄道周最早的文章,是刘善懋提供给洪思的。

⑨《榕坛问业·卷十七》:又忆辛未春日刘完公初入都,问屡空货殖之义,某云屡空便是颜子穷欠,货殖便是子贡聪明,向后完公再举此语,某遂不认,某向曾说箪陋有余,周流无用曲肱疏水,现前富有天下,三十屡空,现前享有兖国,古今只有两人,一称鳏夫,一称贫天,一者享寿百年,一者庙食百世。子贡恁地聪明,岂遂亿不到?此亿不到此不成烹,申生其恭亦看得六七分意思。

⑩《答洪尊光书》:"……端午前后,病极困,刘完公欲行,留多日不可得,以此不及致诸兄书……这封信写于崇祯十年,当时黄道周在北京任官,还生病,刘完公去北京,辞行时委托刘善懋把信交给洪尊光,即《黄道周年谱》的作者洪思之父。

《黄道周年谱·53岁》洪思注:黄子卧病京师时之所作也。丁丑五月附刘完公邮中归。” 此注是上条寄信方式的说明注解。

⑪《黄道周年谱·55岁》记载:维崇祯十有二年,岁次已卯元正望日癸酉,铜陵后死:……刘善懋等。同诸生聿修圣像……当年黄道周带刘善懋等学生修孔子像,说明刘善懋时在铜山。

⑫《黄道周年谱 ·59岁》记载:《孝经集传》附校刊姓氏:门人……完公刘善懋……说明完公就是刘善懋,完公是他的尊称,他是黄道周的学生,他参与了《孝经集传》的校对。

⑬《诗表序》洪思注说:“先子云:梁山门人如刘完公、陈平人曾受是经……世变后,刘完公已避地海外,复出,始以《诗表》五十序寄余山中……”世变,指明清交替,刘善懋避居海外。复界后不久,才又回到铜山。

⑭民国版《东山县志·名迹志·塔墓》记载:刘孝廉善懋墓,在今建国楼后。说明刘善懋叶落归根,死后还埋在他生前隐居的九仙山上。

⑮《黄道周年谱·28岁》记载:子(黄道周)曰:又有铜山孝廉刘子善懋之清夷,与丹山孝廉张子若化、进士张子若仲之静温,在盛明之世,皆不乐仕,无一日不以山居自娱,人皆曰:‘此国之颜子也!’门人归之仁,以张、刘称。”。

⑯九仙山上《仙峤记言》碑刻:……秦精钻石,仙籍纷纶,九鲤始于莆,衍于铜。时庚申寨主何九翁鼎建,廷宾持禅,铴其上。嗣则完公先兄读书峤巅,构益增壮……

民国版《东山县志·人物志》记载:刘善懋,字公浣。崇祯三年乡试,中式第五名经元,挑选不仕。著有文集数卷。与黄石斋先生友善……

⑰《黄道周文集》(明)黄道周著,(清)陈寿祺原编,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年,第784页;

⑱《东山政协文史资料》第二辑第  页;

⑲《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侯真平,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第152页;

⑳《生死不易­­­——记述徐霞客与黄道周的友谊交往》,徐达会,知网;

《徐霞客三赴漳州游踪寻迹》,陈凌,陈镜清,维普期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去了灵通岩才知道,灵通岩只是灵通山众多山峰之一。2011年,灵通山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方圆37平方公里。在黄...
    陈旭山阅读 1,591评论 1 6
  • ※铜海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 深秋,霞客来访。 七月间,霞客游罢五台山、恒山,第三次入闽,来漳...
    咸阳古道阅读 995评论 0 4
  • 众所周知,我们东山岛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但旅游产业却一直不尽人意,旅游淡旺季过于悬殊,旅游产品少而单一,导游服...
    咸阳古道阅读 7,462评论 15 19
  • 我的“八哥”和他的《黄道周传》 愚 乐 我的“八哥”,其实是八弟。在我们兄弟姐妹中他最小,排行老八,可他却趣取笔名...
    咸阳古道阅读 2,438评论 2 11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041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