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本要去参加一场婚礼,谁知下午收到新娘的群发消息:实在对不住,婚礼延期,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我们会另行通知,抱歉了。
我一愣,翻翻聊天记录发现电子邀请函都是提前半个月发的,怎么就突然变卦了,出于关心忍不住多问了一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吗?新娘秒回了个哭脸,不是哪一个环节,是全乱套了。
她郁闷地说,早知道宁可多花一倍的钱,也不找便宜的熟人帮忙。
看见“熟人”两个字我就懂了,又是中国式关系里随处可见的陷阱。为什么说是陷阱?因为在这里没有等价交换,也没有契约精神,只有“人情”,才是流通最广的货币。
有种隐形高管叫“老板的熟人”很多大公司在给员工的面试申请表上,都有这么一栏:是否有亲戚/朋友在本公司任职。
据58%左右的HR表示,他们会格外关注这一栏内容,而其中83%以上的公司承认会秉持“举贤避亲”的态度,尤其是“人事”、“会计”等特殊岗位招聘,宁可把“结党营私”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也不愿意冒风险。
但是也有中小型企业的老板表示,要想完全做到“举贤避亲”其实挺难的。
尤其是只要“熟人”一开口,在这场人际关系的心理博弈中,输是常事。就算赢,也赢得不爽快。
“董事长专业户”冯仑就在《野蛮生长》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某天张三开车违规,被交警拦住,对方喊他,“大哥,你咋在这儿。”一看是熟人,张三赶紧说:“对不住,刚才接了个电话没注意。”交警说没事儿,反正没摄像头,过去吧。张三顿时觉得挺爽,不仅省了罚单,交警还管自己叫大哥,挺有面儿的,就说:“兄弟,改天一块吃饭。”第二次违规,还好熟人又在,张三笑着说:“明天,我请客。”席间闲聊,张三顺嘴一问:“最近弟妹在忙啥呢?”对方叹气说:“你这弟妹没啥本事,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要不让她去你那找个活儿,工资你看着开,别让她在家待着就行。”张三说:“没问题,咱俩都这么熟了。”过两天弟妹来上班,虽然工作没技术含量,但工资也不能太低了。加上每月还得买保险,加起来一个月得多3000块钱左右的开支。
上班三个月,交警兄弟打电话说:“大哥你能不能好好管管手下的人,少欺负我媳妇,没上过大学怎么了,没上过大学也是人。”张三上班,发现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了这位“熟人弟妹”的来头,个个都敬她三分,俨然升级成“隐形高管”。
张三终于忍无可忍,给交警打电话,既然弟妹在这不开心,干脆回家。
我每个月给开两千。这就是传说中的“熟人陷阱”,一开始用蝇头小利满足你极大的虚荣心,等到偿还时才发现,你贪过的小便宜,会变成甩不掉的大麻烦。
正如《致命人脉》里说的,人情是开路的利剑,也是自缚的茧。有种“软暴力”叫,“咱俩都这么熟了”虽说社会越来越市场化,但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也不是一两天,或者一两年就能改变的。
我一直觉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词挺有意思的,对中国式人情社会总结得极为精辟。尤其是对思想传统的创业者来说,一旦小有所成,各路“熟人”就上门了。
还有的人,尤其是在创业初期就特别重视“人脉”,还想当然地把“人脉”跟“熟人”划等号。
事实是,与其迷信“熟人好办事”,不如埋头提升自己。如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说:“你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