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不喜欢语文,尤其不喜欢古文,之乎者也的难懂的很,但即便如此,一些有灵魂的古文仍然能刺透人心软弱,让人印象深刻。这其中至今记忆犹新的就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通篇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修饰,用最朴实的文字围绕一座阁楼,讲述了归有光和他的家人过去的生活故事。平铺直叙的语言叙述着阁楼里发生的庄庄旧事,真实感让人头脑里面不知不觉跟着呈现出一帧帧生动的生活画面,分不清是自己还是归有光。文章的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下子就突破了人的情感防线,每次读到这里鼻子都会猛然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项脊轩志》之所以能够让人感动,归根到底是因为它的真。人们的生活大多都没有小说故事里面那样的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不管是悲伤还是喜悦,都是由无数琐碎的生活细节构成的。感动有时候只是一瞬间的事,可能是因为看见了一样东西,也可能是因为听到了一句话。就像文章里面一段归有光和祖母的婢女对话的一段,“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那时归有光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先大母婢告诉他哪里哪里是你母亲以前经常站的地方,还说了以前母亲关心姐姐的片段,片刻间他们好像看到了过世的母亲,泪湿衣衫。
所谓睹物思人,在《项脊轩志》里表现得淋淋尽致,归有光一家在阁楼里住了很长时间,对阁楼及其附近特别熟悉,一家人的生活平静幸福,以至于他坐在阁楼里面读书,有人从前面走过,他从声音就能辨别出是谁。越是这种沾满了人气的旧宅子,当某一天繁华落尽的时候,越是能让人感叹物是人非。现在有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子里只剩下一些老人,曾经热闹的山村变得荒凉破败,有些村子几十户甚至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老人,守着整个村的空房子,每每走进曾经生活过的这种村子,《项脊轩志》里面表达出来的这种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感觉就尤为强烈。
归有光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这一点在文中可见一斑。文中他的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说的是归有光整日躲在项脊轩里看书,如同未出阁的大姑娘一般。这样的人很容易记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见到旧事旧物就很容易回忆过往。跟归有光性格相似的人,读到《项脊轩志》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自己。
我曾经在老家的院子里种过一盆栀子花,种下的时候还不够人的膝盖高,如今却已经高过头顶了,每年春天回去,都能看到它开出的一树雪白。见到自己种下的栀子花开得茂盛,总能想到《项脊轩志》最后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看到亡妻生前种的枇杷树亭亭如盖,怀念自己的妻子,我看到自己种的栀子郁郁葱葱,怀念曾经无忧无虑的自己,境遇不同,情感却是相似的。
不知读到本文的读者是否还记得中学课本里的《项脊轩志》呢?你们是否也有自己怀念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