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从网上购的,合着大家极力推荐的《财富自由之路》一起特价买的,听说也是很值得一读的书。
书躺在茶几上,静静地躺着,好多天还被塑料膜封住,没人管它,显得有些落寞,先生收拾时顺便捡到书架上,放在我那厚大的教育理论书旁边,渺小到让人忽视。
傍晚时分,当忙碌的人走开,忙碌的事做完,家里就安静下来,亦如傍晚时的夕阳一样的静默,撕开塑封的膜,轻轻地翻开书的扉页……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赫然醒目的书名,下面一行写着:李笑来著,沈璜校注,胖兔子粥粥插图。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看懂吗?有用吗?脑中首先出现的是这三个问题,没人能告诉我,就像人生的路一样,要自己去经历后才知道答案。
“本书定位——这不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这本书不是成功学籍,这本书不是心灵鸡汤式的书,这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这作者有点故弄玄虚,为吸引读者,故意买关子,不过确实有用,至少我是有想深入了解的欲望。
“无论是谁,都最终在某一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并且几乎注定会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后悔……一方面是束手无策,另一方面是时间无情地流逝,恶性循环早已经形成——要做的事越来越多,可用的时间越来越好少;而因此时间越来越珍贵,时间越来越紧迫;时间越紧迫就越珍贵……压力越来越大,生活成了一团乱麻。”
这完全就是我现在的生活状态,也是我工作学习时出现的一个问题,我急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恍然大悟,原来以前的认识都是错的,都以为是自己不会管理时间,还这样教育女儿呢,结果是没管理好自己。
“第0章困境”,书的内容很特别,从零开始,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从零开始吗?那好,我就思想清零,从零开始阅读。
1.问题
我们本打算要认真读完一本书,却一会喝水一会看电视一会耍手机,浪费了太多时间,以至于看书时间紧迫。
存在的问题很简单,解决看起来也简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李笑来老师描述的这种现象不正是我平时的生活状态吗?我经常抱怨时间太紧,没时间做这没时间坐那,原来时间都浪费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上了。
2.慌乱
“没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境,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会自卑……
就像人面临死亡一样,死亡并不可怕,面临死亡的过程才真正可怕。由此可见,面临“没时间了”的过程时,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慌程度。
我感觉自己每日都会面临这样的让人恐慌的过程,李笑来老师真是一语戳中我的要害,很期待老师的解决办法。
3.解决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靠积累。
似懂非懂,是讲我们平时要多学习多积累知识和经验,以待将来的利用吗?我们有时常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李笑来老师就是要告诉我们,在平常时候,也要未雨绸缪,不断地用知识累高自己,就会减少这种尴尬,是这样吗?继续往后找答案。
第一章醒悟
真理往往是简洁的。——艾萨克·牛顿
1.孰主孰仆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尽管你用你的大脑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脑不应成为你的主宰。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越说越让人糊涂,是不是这样理解:我们常常被大脑给支配了,现在我们应该学会自己支配大脑。
2.何为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还是不大明白,继续找答案。
3.我的案例
李老师讲述了两个自己的案例:
小时候交10元学电脑,没想到现在很多事情上都受益。
一直以为盲打不值得学,学会后才发现盲打可以节省好多时间,而且大大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
两个事例,一正一反说明了一个道理:平时需要多积累,不管其是否有用,多学点,多积累点,反正技不压身。而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才看了27页,收获很大,真想一口气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