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文/明天会更好 2019.3.4
《说和做》是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一篇文章,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本课教学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导入新课
我从朗诵臧克家的《有的人》导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闻一多先生就是一位这样永垂不朽的人,今天来学习《说和做》。【板书课题】
二、读题目,猜内容
通过课文题目《说和做》,猜读文章会写到闻一多先生那些方面的说和做?
三、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1.文字围绕着“说和做”,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什么时的说和做?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革命军:说了就做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文章分别选择了哪些事件?
学者: 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情况
革命家: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上演讲,参加游行示威
3.作者是如何把两个方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通过第7.8段的议论句,七段承接上文,8段引起下午,“一方面”,“另一方面”……
四、研读课文,分析形象
文章写了哪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样的性格?
学者: 刻苦认真 一丝不苟 治学严谨
革命军: 言行一致 视死如归
五、品读课文,体会语言
本文诗一样的语言,值得仔细品读。
如:他,是口的巨人;他,行的高标。中间的逗号去掉效果一样吗?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本文是臧克家写于1980年纪念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写作思路清晰,语言精练,我在教学中感觉本课容易把握,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优缺点,不是一节很完美的课,但是是一节很真实的课。我主要从一下二个方面总结反思:
这一课处理的比较成功:
一、本课的导入语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导入语快而又和本文很接近,有助于学生理解闻一多先生的性格。
本节课我从朗读臧克家先生写的《有的人》导入,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作者在这首诗中赞扬的“有的人”虽死犹生,人民永远会记着他,闻一多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甘愿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个导语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熟悉这一首诗歌的内容,在我朗诵时,学生自觉的跟着我一起背诵,起到了吸引学生,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二、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内容。
本课文章题目言简意赅,学生很容易理解,属于标题简单的一类。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猜读文章内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交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从文章题目入手理解文章内容。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能很好的概括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作用,这也是我唱给学生讲解的理解文章的第一个方法。
三、在读中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我采用以读定教,语文课堂时而书声朗朗,时而静思沉默,这样的课堂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符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概括主要事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在读中品味诗一样的语言,在读中体会文章的精巧的结构特点,这样的课堂是我喜欢的课堂,是有生机勃勃的。
比如:闻一多先生作为学着方面,选择了写作《唐诗杂论》,叙述详细。写着《楚辞校补》,叙述略。写作《古典新义》略写。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军方面,选择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上演讲,参加游行示威。
学生在读中概括文章内容,圈划出关键语句或词语,概括文章内容,这是我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经常在教学中运用。
四、本文人物形象的概括环节处理的好
本文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我让学生自由回答,自觉举手回答,让大多数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也许学生的答案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这也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现象,毕竟打破了学生“吃现成”的现象,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动脑动手,只等着老师出示标准答案,而我的这个处理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恰好改变了学生的方式,有促进学生理解人物性格,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认识人物,在老师的鼓励下,大部分学生都能总结人物形象。
不足之处:
一、本节课在议论句的作用这一个知识点处理的不够好。
本文的议论句很精妙,再让学生寻找文章中的议论句时,学生对议论句把我的不准,找起来比较困难,影响了课堂的进度。当然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卡壳的地方,表面看时设计引导的不够到位,准确,更深一层暴露出学生这一方面知识点的欠缺,这也正是发现问题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今后在教学中会更好的注意这一方面的知识点的讲解与运用。
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认为还有更好的途径,但是本课处理的不够巧妙,在教学中还值得进一步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我今后需要继续像名师学习,只有认识到不足,才是前进的动力。
三、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到文章抒情的句子,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的失误。议论句带领着学生品味到了议论句的精妙,但是对抒情句竟然没有涉及到,这是我在教学反思时才感悟到的,虽然在讲课中提到了臧克家和闻一多先生多年的友谊,也说到了臧克家对闻一多学生的赞扬,敬佩之情,总感觉还有不完美的地方,原来竟在这里。
总而言之,本课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炼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议论,使文章具有感人的力量。我深深的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精神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