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菱学诗》想到的
我是太阳,将光辉倾洒于每个学生的身上,希望他们能在人生中最黑暗的角落,在他们遭受磨难、孤独的时候,我用光芒为他们照亮眼前的路。
再次阅读《香菱学诗》,与以往感受大不一样。
佩服黛玉的本事,知道怎么去教学生,如果现在的老师都能学到黛玉的这一点,那还愁学生成绩不好吗?
香菱有机会来到了大观园,就央求黛玉教他作诗。黛玉说:“作诗不过是起承转合,有何难”,让香菱回去读诗。
看黛玉,一个没有经受过专业培训的老师,令人钦佩,在教香菱学诗中,先让她读王维的诗,熟读并领悟百首后,再来换杜甫的七律,然后是读李太白的诗。这样以后才能去读陶渊明等人的。香菱一夜未眠,就读完了王维的诗,对于学诗的“痴”,令人感叹与佩服。待她来找黛玉换书之时,黛玉问:“悟出些意思没?”让香菱说来听听,并让她举例来说,这不就是我们说的讨论吗?这不就是古人提出的:教学相长吗?老师教的得法,学生学得要疯掉。香菱也是个苦命女子,自小被骗子拐走,卖来卖去的。但是她的心中一直有生命的梦想---学诗。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她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其实,这里我们明白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不会因为别人作践你,这个生命就没有意义。
由此我想到今天的教育,哪一个学生不生被逼着学习,被逼着做作业,连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也是如此,不生源于兴趣,而是源于无奈。是老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教育体制的问题呢?
学生的学习欲望,应该是由内而外,发自于内心的。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当然老师也该是黛玉那样的,自己首先是很博学的,自己的专业都应该是相当硬牌的。能把看起来难懂的、枯燥的文字,转换成立体的、丰富的、灵动的。用一种很妙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快乐的融入到学生的心中。当然,这一点说着容易,运用起来是很难的。道理都懂,真正的实施就不易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我们应该触碰到他的内心,使他真正喜欢上我们所教的内容中,并自发地去理解、去感悟。对学习不是无奈,不是厌恶,
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如果每一个从教的人,都能从其本质出发,去看待教育,看待学生,从内心去爱这一职业,用心去学习育人的真谛,也许,现在的学生不是这个样子,不该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一切都本末倒置了,孩子那幼小的,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心,慢慢地被湮没在辅导班,写作业,做题之中,小学就开始厌学了,想把所学的书都撕掉,那初中怎么办?以后呢?
一切事情都应该遵循“道”,老子所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少到多。童年时期,玩中的快乐就是最重要的是,如剥夺其快乐,逼迫他去学习,就会使他找不到自己的乐趣。我们也应注意多观察,看看孩子的兴趣点是什么,从而去引导他,让其顺其自然的成长、发展。如果我们没有“道”,那就是再由多变少,本来孩子是具有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这是多,重要的多。违背了道,这些多都变得木讷、呆滞,失去了活力,成为一台只会做题的机器,而没有了香菱学诗的“痴”,这份“痴”是爱,是对一切充满希望的光。唯有“痴”可在梦中得到好的诗句。如每个孩子也有这份“痴”,或是痴于画画,痴于足球,痴于写作……我认为这才是最圆满的教育。由一分“痴”发展到十分“痴”,不就是老子所讲的道吗?不就是由少到多吗?
黛玉的乐教、巧教,与香菱的痴迷,共同完成了生命的美好。我们还能悟到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