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对于心灵,没有比孤独更好的养料。孤独让我对世界保持静默,让我们和自已亲密拥抱,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每个人的到来都毫无凭据,亳无理由,每个人都是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而孤独也给了我们自由。如果一个人不热爱孤独,那么他就不热爱自由。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一个人只要独处一隅就寻找朋友,寻找精神依托,说明他还没有真正长大。
频繁生活在社交场合的人其实要牺牲许多自我,为了迎合他人需要经常迁就和忍让,这是对自我完整性的出卖,而且长期社交也容易枯燥乏味。
富人喜欢过花天酒地的生活是因为他们企图把精神贫乏的悲惨生命变成物质的盛宴,这种炫耀性的消费过后,带来的可能是更大的空虚和幻灭。叔本华说:“我们承受的所有不幸皆源于我们无法忍受独处。”如果我们的所有快乐都要从他人那里获得,那么说明我们只是活在他人的世界里,也说明我们的自我并不坚牢,至于靠他人肯定才能确定自己。
胡适说:“世界上最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因为他不需要外在的支撑,就像一个腿脚好的人不需要拐杖一样。其实,不管什么时候,真正的力量只能从内心深处获得,外界仅仅是一种背景。
精神人格最完美的人往往也是孤独的,因为他本身已经非常丰富、非常完备,不用外求。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是一种壮美的孤独。
普遍人不可能长期过孤独的日子,也不可能频繁聚会,所以独处与合群是必不可少的。如此看来,不仅要学会合群,更要学会独处,因为一个人最终面对的是自己,也只有自己是自我须臾不可分离的朋友。人的自我完成都要靠自身的内心修炼,如何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杨林柯《与教育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