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第一次接触到“哀伤五阶段”理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纳。这个理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丧失、打击、危机和创伤。这五个阶段不是顺序发生,也不是一成不变,或许还会同时发生、反复发生。
1、对于五个阶段的解释
1)“否认”是指一种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拒绝,或是缺乏面对现实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不愿谈论或思考发生的事情;竭力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生活弥漫着一种非现实感——终日游荡,茫然无措,仿佛发生的一切只是一场噩梦。
2)愤怒:你可能会对自己、他人或者生活本身义愤填膺。愤怒有很多“近亲”,经常造访的有:不满、愤慨、盛怒,或是一种遭遇不公、不义以及背叛的强烈感受。
3)“讨价还价”是指你努力尝试做一些你希望可以改变现实的事,从向上帝祈祷以争取某些事情的延缓,到要求外科医生承诺手术必定成功,等等,不一而足。通常你还会进行大量对于现实可能性的思考和幻想,而且具有一厢情愿的特点,比如,“但愿这件事没有发生”“但愿那件事没有发生”,等等。
4)“抑郁”是指悲伤、悔恨、遗憾、害怕、焦虑和不确定感之类的正常情绪。
5)“接纳”是指能够和现实裂隙和平共处,不再和它战斗或回避它。
当然,你的现实裂隙可能很有挑战,在旁观者看来都异常艰难。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又都存在相似之处。在每一种境遇下,我们都面临“发生的现实”和“渴求的现实”这两者之间的裂隙。而且这个裂隙越大,我们真正能做的就越少。
2、面对现实裂隙的策略
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应对现实裂隙的策略,如果裂隙能被弥合,可以运用该策略弥合它;如果裂隙无法弥合(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也可以运用该策略让自己获得内在满足。
总的来说,这一策略包括四个步骤:○善待自己○落下锚点○选择立场○发现宝藏
第一步:善待自己
感觉受伤,就需要善待自己。但这一点知易行难。对大多数人来说,头脑的默认设置就是一种尖酸刻薄、惯于评判、漠不关心或自我苛责的姿态。虽然,我们都很清楚,自我批评并没有实际帮助,但这些批评之声一旦响起,就难以止息。
同时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挑战自己的消极思维、反复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还是练习自我催眠,长期来看好像并不奏效,我们的头脑会继续停留在尖刻、评判和自我苛责的频道。所以,需要学习自我关怀的技艺;学习友善而温柔地自我抱持;学习给予自己支持和安慰,有效处理痛苦的想法和情绪,从而减轻它们对生活的冲击和影响。
第二步:落下锚点
现实裂隙越大,随之而来的情绪风暴就越猛烈。痛苦情绪的波浪猛烈地撞击我们的身体,痛苦想法的飓风疯狂地席卷我们的头脑。当我们被这些想法和情绪的风暴裹挟而去,就会感到十分无助,唯有不顾一切尝试力挽狂澜、自我拯救。因此,当风暴袭来时,必须落下锚点,自我稳定,才能继续有效行动。抛锚并不是消除风暴,而是让我们保持沉着镇定,直到风暴平息。
第三步:选择立场
无论何时遇到现实裂隙,我们都可以问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可能会很有帮助:
“面对这种情况,我要选择什么样的立场?”
我们可以选择对生活缴械投降,也可以选择做一些意义更深远的事。我们可以选择在内心深处珍视什么,然后用它们为苦难赋予尊严,从中获取前行的决心和勇气。
我们无法返回旧日时光或是抹去已经发生的事,但可以选择面对这些事情的态度。
有时,选择立场就足以弥合现实裂隙,有时则明显于事无补。但是,只要亮明立场,我们就随之体验到生命的活力;或许无法真正拥有渴望的现实,但我们能够因怀有意图去生活而感到真正的心满意足。
第四步:发现宝藏
最后一步听起来似乎很难实现,特别是如果你正处在强烈的焦虑、悲伤或是绝望中时,但其实是有可能的。
发现埋藏在一切痛苦背后的珍宝。我们并非要矢口否认深深的痛苦,或是假装毫发无伤,而是承认痛苦就在这里,与此同时,还能感恩生活的慷慨馈赠。
或许你会发现头脑正在抗议:它坚称你的情况和别人不同,你的生命会永远定格在无意义、空虚、悲惨或不堪忍受的绝境,除非你能真正弥合现实裂隙。假如头脑真这么说,请你放心:这些想法的出现完全是自然的。
试试让你的头脑自说自话如何?让它畅所欲言,但请不要让它真正阻止你。你可以将它看成背景中喋喋不休的广播声,同时接着往下阅读,并且对会发生什么保持好奇。毕竟,尽管头脑常常为自己未卜先知的能力沾沾自喜,但实际上……谁又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