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繁花
一,繁花盛开
"一部90年代的电视剧把资本家塑造成英雄,而不是罪人,这是不是对中国那段所谓的繁荣岁月之怀念?"
以上段文字是英美老牌资本主义之喉舌《经济学人》杂志评价繁花的几句话,这本杂志一贯不说中国的好话,基本上是阴阳怪气、夹枪带棒,2024年开年,中国一部普通的电视连续剧繁花能得到经济学人的认可,实在"不简单"。
改革开放八九十年代初期那些创业搏击风浪、给今天强大的中国制造奠定基础的创业家和实业家们是值得表扬的。而繁花讲的不是实业家,讲的都是在讲:炒股、投机、捞快钱等等故事,不由让人想到了解放前旧社会蒋介石、杜月笙们式的大小流氓混上海滩的生意经,历史己证明这一套东西是腐朽没落的,更成就不了今天的强大新中国,并且这套东西是吃人封建礼教的延续,是吃广大劳苦大众的肉不吐骨头。
改革先锋、先富起来的人们,可以讲述他们的故事、赞赏他们追求创造财富的精神;但非要歌颂他们的人品、道德,树立一个"富长良心"的牌坊。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一分为二、实事求是、批判现实黑暗面的。当下的时代潮流不是公子王孙财阀寡头,而是共同富裕、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按照繁花这种叙事模式一路下去,黄金荣、杜月笙们就都成了好人了。
祖籍浙江定海(舟山本岛)的香港人王家卫拍摄的镜头、光影、语言真的好吗?生生把一个新中国的上海拍出了30年代的民国味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那股己被扔进历史垃圾堆里的封建腐臭味。
90年代初的上海,也有工人新村,也有劳动模范,也有三八红旗手。电视剧中没有看到上海寻常巷陌和普罗大众的朴素生活,只看到了人分三六九等,富人纸醉金迷,好逸恶劳的人一个个削尖了脑袋趋炎附势往上爬。
繁花电视剧大火之后也听到很多真正的老上海人说:那个时候的上海不是这样的,至少那个年代还是以同志、师傅相称为主,不太听到什ⅩX总、老爷、公子、小姐等等的称呼。
老法师爷叔,装模作样讲究什么西装皮带,借钱到和平饭店开长包房就成立一个皮包公司了,和平饭店(贩卖烟土毒害中国人民起家的沙逊家族大厦)是这些犹太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残酷剥削中国人民的符号,万恶的旧社会、亿万中国人曾经的苦难深重,反而是当下我们的荣耀吗?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上世纪90年代是不是值得怀念的繁荣岁月,50、60、70后最有发言权。90年的中国大小城市居民,也不是个个都能看电影、喝咖啡、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因为那个时代正在工人下岗,好好的厂子忽然经营不善了、资不抵债了,然后几个人里外联合起来莫名其妙的就把厂子给贱卖了,甚至是白送给个人了,真是:工人穷得赤膊、厂长富得出国。大批的工人们生活失去着落,只能去摆摊、卖苦力,打零工,去菜市场捡菜叶子,这并不是传说,而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城市居民住在潮湿、狭窄、逼仄的杂院、宿舍楼里,没有卫生间,女人用痰盂大小便,男人早上挤公共厕所,为了生存铤而走险的人很多,偷电、偷水、倒卖物资、坑蒙拐骗等等,在利益驱使下,人心一点都不淳朴。
90年代确实有录像厅、歌舞厅、大商场,确实风气开放,但这些和普通的劳动者并没有多大关系,只有那些无所事事、不愁生计、不承担家庭责任的二流子才会三天两头去消费娱乐,大街上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墨镜男、短裙女、喇叭裤、蝙蝠衫,但极少数人的潮,就叫进步和自由吗?事实上那时候大多数人思考的都是下一顿吃什么,家里的积蓄还够不够用。
上世纪90年代的诈骗犯更是层出不穷,他们抓住了人们思想单纯、追求财富、一夜暴富的迫切心理,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把戏和话术,从上骗到下、从南骗到北:洋科技、特异功能、民国将领财产解冻等等层出不穷。那时候一个胆大包天的社会闲散人员,只要会几句英文和港普,就能把地方上的头头脑脑忽悠得晕头转向,真把他们当作什么投资建设家乡的归国华侨和大亨,他们和F败分子内外勾结,使得地方上被卷走巨量的财富,留下一地鸡毛。
90年代也不全是什么民风淳厚的时代,正因为所谓的风气开放,以及大量的劳动力失去工作,导致社会治安成了一大问题,打架斗殴都是小事,大小公路要道拦路抢劫、火车上公开抢劫等等都是家常便饭,各种黑社会团体为患民间,我们现在影视作品中描述的某些穷凶极恶的歹徒悍匪,大多都是那个时代的。那个时候的大货车司机出远门,随身都要带家伙,甚至不敢下车吃饭,那个时候社会上开始流行各种武术流派,《武林》杂志一度风靡,嗜武的人们经常广场上约架格斗。这样你就知道为什么大量的人口拐卖、恶性治安案件都发生在90年代了吧。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艰难转型的最关键时候,也是最危机重重的时候,内外交困的焦虑从下传递到下,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身免,其中的苦难刻骨铭心。
电视剧繁花虽好看,但和真实的上海滩老百姓生活无关,反正那时候群众是不太敢走夜路的,因为那个时代的社会治安的确堪忧。
二,剧情评论
笔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奔六之人,故乡离上海不远只有二百公里左右,又客居上海几年,有关上电视剧中有关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往事,也来评头论足讲几句的:
1,宝总泡饭
对剧中主角宝总最喜欢的食物泡饭作个说明,泡饭是上海广大人民群众的食物,而不是王家卫镜头下需要七道凉拌菜才能开吃的精致宝总泡饭,太假了。普通上海人的早餐一般都是从泡饭开始的,什么叫泡饭,就是前一天的剩饭早上加点水上锅煮,十分钟左右就可以成为泡饭了,上海人吃泡饭图的是快、省、清淡和方便。
豆浆油条那时的上海人给家里面最宠爱的男小孩买来吃的,女小孩只能沾上点光吃到男孩子的三分之一份量,因为老底子的上海人都是乡下出来到上海讨生活的,保留着上海周边农村的习俗,男孩子是传宗接代的,女孩子总是要嫁给别人家的。当然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区区早餐何足挂齿,男女早就平等了。
2,诸暨人麻老板
剧中对诸暨的描述可谓是浓墨重彩,半黑不白的诸暨麻老板,生产高仿三羊体恤衫,这非常符合诸暨人的性格:不甘于现状、敢于挑战权威。
诸暨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是一个县级市,其综合实力还是非常强劲,特别是历史文化这一块,出了不少名人,古代的有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写水浒传的元代进士杨维桢,六百多年前,他居住在上海十多年教授上海人文化,堪称后闻名于世的华亭画派之祖师爷。
而说起当代的政治人物,更不得了,在浙江乃至全国官场上,活跃着不少诸暨人: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现任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原北京军区司令员张仕波。
民国年间,担任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的诸暨人,就有一百三十多位,是名符其实的民国将军县。六百多年来,诸暨人从来没有缺席过上海滩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上海滩永远都是代表勇敢和先进力量进行表演的历史大舞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运动领袖汪寿华,是诸暨枫桥人。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进到诸暨便不敢前进了,后来就流行一句话,叫杭州人怕飞机,日本人怕诸暨,说明诸暨人的性格:血性、敢斗。
3,杭州范老板和苏州小阿姨
当下讲吴语(吴侬软语)的人有近一亿人口,地域范围包括当下的:苏锡常、杭嘉湖、宁绍平原地区、上海等地。当然吴语地区的吴语也是各不相同的,只是非吴语地区的人听起来差不多罢了,例如笔者故乡在宁绍平原,我们说的话和苏州话差别很大,但是却能和苏锡常、杭嘉湖、上海等吴语区的人相互听得懂各自的方言。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这是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但是同为吴语地区的人都知道还有一句俗语:生苏州、穿杭州,意思就是苏州人对妇女生小孩非常重视,坐月子期间对待妇女婴儿的照顾无微不至,看起来保护妇女儿童的传统苏州人遗传了他们二千多年前春秋国君夫差的作风,当年夫差对越国献上的美女西施视为掌上之珠,无不言从计听,最后亡国自缢,令后人感叹不己,越国国君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和夫差的结局就是一部春秋史的浓缩精华。勾践复仇成功后诛杀功臣文种等,范蠡大夫早就看破了勾践的不堪人品,据说范大夫趁苏州城被三千越甲所破乱纷纷时,携西施美女泛舟湖上而去最后不知其踪...。
苏州人多情而勇敢,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不惜丢掉江山,其中的是非曲直任由后人评说了几千年,夫差不是一个好的国王,但是成就了他自己言而有信、宽宏大量的高贵人格,苏州永远都是夫差的,夫差也就永远属于苏州。
剧中的苏州小阿姨不知道最后结局如何?但她的吴侬软语和顾盼多情让陶陶入迷,简直不要太苏州了。
杭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口的城市规模,沿西湖边和吴山脚下小小的一块市域就是杭州的全部家当,和当时全国各地的省会城市合肥、石家庄等差不多的规模,据说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后的杭州只有区区三百户人家,新中国成立后杭州继续成了浙江省省会所在地,休养生息下慢慢又恢复了繁华如初,当下杭州有一千多万人口,网上直呼杭州为准一线城市,近几年杭州开始澎涨、有点飘,房价上天、马云落地,真为杭州捏把汗。
杭州人在老家散漫惯、自满惯了,剧中的(小地方闭塞)杭州人范老板一到上海滩这个大码头,就会下意识的精神抖擞起来投入到滚滚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去。
4,石库门老房子
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发源于江南台门,太平天国运动、上海小刀会起义时期,上海周边(江、浙、等省)的大量地主和富农及中产阶层等人群纷纷逃到上海来避难。
这些人带来了资金和自身的房屋居住需求,这些人来的时候一定会希望战乱早点结束自己就可以早点回故乡,或许也是思乡心切吧?就按照老家台门的式样在上海建造居住之所,心里想的是偏安一隅和一时,那么建设的时候肯定会抛弃他们老家建正式台门时的很多讲究和繁文细节(中国人讲究的是门弟和门楣,所以大门上方的石制长方形篇额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逃难到上海了也没有老家那种精雕细凿的工匠,手艺人没有资金和胆量跟着地主富人一起逃到上海,也没必要逃,因为不论如何改朝换代,手艺人老百姓只要肯做低头干活的老黄牛,都是受到当权者的欢迎的...,这就是石库门像江南台门又不像台门的出处:简洁明了、实用仿古。
当时人们计划暂时居住的石库门建筑群,因此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一时间石库门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是诞生于石库门。到今天为止还有三百多万上海人居住生活在石库门建筑群里,也就是说石库门还在为三百多万上海人繁衍生息遮风挡雨。
这就是剧中出现的石库门老房子。
5,江北(苏北)儿女
电视剧开始几集有个角色金凤凰,江苏盐城人很有个性。剧中还有另外几个长江以北人士为籍贯背景的角色,也都是以快意恩仇的性格特色而出现的。
开埠来一直占上海常住人口六成左右的江北人士(安徽、苏北、河南、山东等长江以北地区)中,有一个能够和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仨个旧上海滩流氓大亨平起平坐的人物:顾竹轩,上海滩坊间时称:江北大亨。
顾先生少年时期就从故乡盐城地区逃荒来上海滩讨生活,以拉黄包车为生,风里来雨里去,其中的人间冷暖想必已经尝尽...。不同于上海滩同期另外仨个流氓大亨,顾先生不涉毒不涉黄不欺男霸女,实属罕见,也为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礼遇种下福报。
凭着一身力气胆气、聪明运气,顾先生在上海滩扬名立万,俨然成为代表广大江北劳苦大众的江北大亨。
顾先生最让人称道和佩服的是: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队伍参加抗日救亡;支持自己的侄子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在上海的工作等等。
反观另外仨个(黄、杜、张)流氓大亨,则远远没有达到顾先生在新中国得到之待遇,顾先生的政治敏感性起了作用。
后记
沪语版电视连续剧繁花大火之后,笔者也在手机上断断续续看了十集左右,之后就兴趣不大,实在看不下去了,因为该剧和传统的泡沫剧没有什么区别:无正向潮流之主题思想、无文艺作品之批判思想、无优美动人之故事情节,是一部"三无"作品,和当下市场对该剧的关注度和评价不成正比。
王家卫还是惯用香港电影片的手法,来讲述他自以为是的故事情节,资产阶级小众文艺观限制了导演和编剧的艺术水平,顺便也连累了原创的作家。
归根结底这是一部为投机分子、流氓小资产阶级招魂的泡沫电视剧,群众真心拥护的是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坚决反对一小撮人钻国家转型阶段政策空子的暴富和财富转移至G外却把污染留在G内。当下社会上对该剧的热度仅仅只是资本短期操纵舆论导向的炒作,不是该电视剧本身有多少优秀,希望大家不必跟风和惊讶,掏鬼有术、短期有效、长期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