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手机里今早发的照片,发现笑容显得心事重重,内心问自己怎么会发这张照片,是不是害怕今天胃肠镜查出来是不好的结果?
回想这半年,有过大便带血,近期大便性状改变、次数增多,而且有里急后重这些症状,似乎是教科书般的肠道警报。
知识在此刻成了双刃剑,它让我警惕,也让我恐惧。“万一是肿瘤怎么办?”这个念头,像背景音一样盘旋,让“再观察看看”成了我拖延的借口,一拖就是半年。
今天丽娜开车到南站接我,陪我走进内镜室,她一直宽慰我,说:没事的,不用担心。
在无痛胃肠镜麻醉醒来后,听到内镜护士阿利说“胃里有一个小息肉、肠道也有一个很小的息肉,已经处理掉了”,心头那块压了半年的大石,才“砰”地一声落了地。那一刻的轻松与释然,无以言表。
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和曾经的我一样,被身体的信号和内心的恐惧双重困扰着。今天,我就把这次“解题”的全过程分享出来,希望能给你一份行动的勇气。
Part 1:识破“信号”——那些不容忽视的肠道警报
首先,我们必须严谨地认识我经历的这些症状。它们确实是结直肠癌的常见信号,但也不必立即对号入座,陷入恐慌。科学的做法是:重视它,然后通过检查明确它。
1. 便血:这是最需要甄别的信号。
良性可能:如果是鲜红色的血,多见于便后滴血、厕纸染血,首先考虑痔疮或肛裂。
警示信号:如果是暗红色血便、脓血便,或血液与大便混合在一起,则需要高度警惕上消化道或结直肠的病变。
核心原则:无论颜色如何,持续、不明原因的便血,都必须由专业医生来判断。
2. 大便性状改变:比如大便突然变细、变扁,或者腹泻与便秘无故交替,持续超过两周。这可能是肠道内新生的“东西”占据了空间,改变了粪便的形状和通行规律。
3. 里急后重:这个听起来文绉绉的词,体验却很折磨——总感觉肚子胀、想排便,但真正去了厕所又排不出什么,或排完后依然感觉未尽。这常是直肠受刺激的典型表现。
用数据说话: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结直肠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已高居前列,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但好消息是,它被称为“懒癌”,因为其发展大多遵循“息肉→腺瘤→癌”的序列,这个过程可长达5-10年甚至更久。
这意味著,我们拥有一个非常宝贵的“时间窗”去拦截它。我半年的拖延,其实是在冒险挥霍这个窗口期。
Part 2:通关实录——“睡一觉”就完成的精准筛查
坦白说,我对胃肠镜的恐惧,是拖延的主因之一。亲身经历后,我想说:整个过程,最需要一点毅力的就是肠道准备,而检查本身,在现代麻醉技术下,堪称舒适医疗的典范。
第一关:肠道准备——这是检查成功的“生命线”
这一步做不好,医生视野模糊,等于白做。我的经验是:
提前“吃斋”:检查前1-2天,我严格遵循无渣饮食,白粥、烂面条、蒸蛋羹是主食、粗纤维的蔬菜水果。这是从源头减少残渣。我犯了一个错误,吃了猕猴桃,尽管只吃外面一部分,但难免不吃到籽(今早拉到全是水便发现有小黑粒,就想到是猕猴桃的关系,又多喝了水。)
喝清肠药——一场关于容量和耐心的考验:我使用的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需要溶解在3000ml温水中,在规定时间内喝完。
实用技巧:
1. 分解目标:我用带刻度的水杯,昨晚8点喝了1500毫升,1小时内喝完,今早8点2000ml分成若干杯,1个半小时喝完,避免一次性猛灌导致恶心。
2. 改善口感:药液有一股甜味,多加点温水,大口大口喝,在要求的时间内喝完,喝白开水我加了NMN多维多矿泡腾片,发现可以补充体力还容易喝下。
过程感受:喝下约1000ml后,厕所成了“主战场”。我老公甚至叫我坐在厕所不用起来了,因为这个过程会持续数次,你都来不及站起来又要拉了,而且是“直流”的那种,直到排出的完全是清水或淡黄色水样,无任何粪渣为止。
“清澈见底”是肠道准备的金标准!
第二关:检查当日——一场被精心守护的“舒适睡眠”
中午在朋友丽娜的陪伴下,我提前来到内镜中心。
1. 术前准备:核对信息、测量生命体征后,护士为我建立了静脉通路(在手腕部打留置针)。
2. 进入操作:按照指引,左侧卧位,蜷缩成“虾米”状,含上口垫。
3. 麻醉瞬间:麻醉医生通过留置针推药,温和地说:“放松,睡一觉就好了。”我记忆中的最后一秒,是在默数“1, 2...”,然后便失去了所有知觉。
4. “一秒穿越”:没有梦,没有感觉,时间仿佛被偷走了。再次恢复意识,是护士轻唤我的名字:“醒醒,检查做完了,一切都好。”
5. 聆听报告:在复苏区休息约20分钟,头脑逐渐清醒。阿利过来告知结果:胃部和肠道各有小息肉,已行活检并钳除。听到“小息肉”三个字,所有焦虑烟消云散。
关于安全性的解惑:大家最关心麻醉风险。现在无痛胃肠镜使用的短效镇静麻醉药,起效快、代谢快,并由专业麻醉医生全程监护您的呼吸、心跳等指标,安全性极高。对于绝大多数人,其带来的安心和舒适,远大于风险。
结尾:
今天,当我拿着那张“仅有小息肉”的报告单,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感觉天空都格外澄澈。这半年来,我输给了自己的想象力,用无数个“万一”消耗着自己。而现代医学,只用一场20分钟的“安睡”,就给了我一个确凿的答案和彻底的解脱。
所以,我想对和我有过同样担忧、同样在犹豫的朋友说:
别在信息的碎片里自我诊断,别在内心的剧场里预支悲伤。一次科学、精准的筛查,远胜于一千个日夜的惴惴不安。
我们的健康,值得这份最踏实、最确定的安心。希望我的这次经历,能成为推动你按下“预约键”的那最后一丝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