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4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广招贤才的九条措施》,震动全国。40年后的今天,人才振兴依然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持久动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在赶考新时代的征程上,各级领导干部仍需树立强烈的“引聚用”人才意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大聚人才之力,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海纳百川“引”才,让归雁助力。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匡扶汉室;唐太宗任人唯贤开创“贞观之治”;曹操三次下达“求贤令”网罗人才,招贤纳士,由此可见,尊知爱才之风古已有之。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人才振兴是基础,唯有广泛聚才引才,才能为乡村聚人气,增底气。要树牢“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引才观念,紧扣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拓宽渠道、多管齐下地“引”才,主动“破壁垒”、合理“降门槛”,把在外人才引回来。要致力提升人才吸引力和聚集度,持续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政策、加强人才服务力度,吸引高学历大学生返乡工作,打造过硬的基层青年干部队伍,让优秀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为乡村振兴积蓄强大“势能”。
不拘一格“用”才,让头雁领航。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要想人才下乡踏实干,既要广开门路“引”才,亦要真心实意“用”才,人才引来了,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不能因为人才好用就留在身边,更不能因为害怕被抢风头就埋没人才,要主动思考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做到用当其时、人尽其才。要建立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为人才兜底护航。世间无全才,招贤纳士不必过多苛求,要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旗帜鲜明为敢闯敢干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放开手脚大胆干的干事创业环境。
优化环境“聚”才,让雁阵齐飞。人才兴则乡村百业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也需要有号召力的“土专家”、有梦想的“追梦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环境作为影响人才集聚的关键因素,关乎吸引力、凝聚力、驱动力、竞争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人才的追求方向和目标选择,进而影响和决定着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要想让农村人才“留”下来、“聚”起来,唯有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方能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让高层次人才在基层竞相迸发、百花齐放。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理念,强化人才政策跟踪问效,切实保证惠才政策落地生根,持续不断为高层次人才搭桥铺路,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希望。另一方面,要以提升人才幸福感为目标,以共建美好家园为抓手,打造靓丽农村风光,落实生活保障制度,帮助解决人才在安家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人才在乡镇立住脚、留住心、扎下根。
千泉汇聚,大河滔滔;百花齐放,春色满园。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仍需千方百计畅通乡村人才振兴渠道,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集结,激活乡村振兴春水,点燃乡村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