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一个人,周边没有可以说话的人;或者很多人,不入其境,那就是孤独。
比如某日独自一人在家,一杯茶,一本书,没有任何人打扰;比如我去KTV,我默默坐在喧嚣人群中,只聆听欣赏不讲话也听不清别人的话。我以为的孤独就是这样。
最近朋友有些心烦,因为一直以来平静生活的小圈子,突然被人排挤出去,即使平时心中多有不屑,但是以这样的方式被踢出,心中终究郁闷不快,倍感孤独。我也曾有过类似遭遇,感同身受。
想当年,因为机缘巧合,原本素不相识的四家人租住在一起,每天嘻嘻哈哈,上午各忙各的,下午打牌玩乐,隔三岔五一起聚餐。即使所赚不多,但我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很是享受。只是好景不长,有一天,她们出于各种考虑避开我做了一件事,更不巧的是当天就被我撞见:她们的脸上写满尴尬,我的内心却是愤怒。
我把她们三个当成朋友、姐姐,掏心掏肺的付出,年纪我最小,经济能力最一般,她们平时也挺照顾我。可在我撞见她们的那瞬间,平时的帮助接济都成了怜悯与蔑视,原来我在她们眼里是那么不堪。
那之后的两三个月,我把自己封闭起来,即使低头不见抬头见,表面上依然客客气气,内心却早已拒之千里。那八九十天,过得痛苦又漫长。当时感觉到无与伦比的孤独,人生很失败,没有知心朋友,没有好的事业,儿子还小,家人很忙,我几乎全盘否定了人生。
幸运的是后来看到一本书,之后豁然开朗,宽恕了别人也解放了自己,终于坦然接受了现实。后来的日子,每每看到朋友不开心,我都会推荐此书。现在想来,她们没有做错什么,我更应该感谢她们,我的体验是:艰难跨过一个难过的坎,之后内心变得愈强大。
假如当时能读到《孤独六讲》,或许能更早走出阴影吧。
从来没想到,会有一个人,把“孤独”两字,掰开了揉碎了,讲成一本书。他把“孤独”两字解释得如此通透、如此详尽。书中讲了六种孤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伦理孤独。
开篇的“情欲”孤独,青春期的独自迷茫,暗恋的苦涩,算来真可谓是种孤独。而语言孤独,可能就是我在KTV的情景,所有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革命孤独虽然离我们有点远,可是能让我们重新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历史;暴力孤独更多讲的是暴力美学,终于理解为何之前读一些所谓经典而读不下去的原因,因为在潜意识里我抵抗暴力这个词,也算是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打骂、嘲讽、冷漠甚至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暴力,想想自己,有时候也算是个暴力的妈妈。
思维孤独,是六种孤独里面最大的孤独,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最寂寞。我想如今的教育最缺的就是思维孤独吧。思考需要孤独、需要慢,需要放空、需要沉淀。
伦理孤独。关于伦理,古今中外,天翻地覆的观念变化。古埃及曾经有一千多年是“血缘内婚”,因为基因问题,渐渐演变为“血缘外婚”。中国古代,君臣、父子是最大的伦理,是不容颠覆的。如今,一切都有了新的解释与观念,不过不知道再过千年,我们现在所谓“伦理”,是不是也会被认为是“不伦”呢?
如果当时看到此书,我会想,我的孤独是属于哪一种,我们生活中的孤独跟古代“竹林七贤”比起来,那又算什么呢,根本不值一提?
我们可以对照着本书去分析孤独、正视孤独、理解孤独、接受孤独、拥抱孤独,把它当成提升自己的一个契机,生活有酸甜苦辣,孤独应该算是不同于此的更上一层的绝佳调味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