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临时有点急事,要去教室里找个学生。还未走进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杂乱的声响。这声音格外刺耳,细听才发现,不仅有讲话的声音,还有故意摇动桌椅与地面摩擦的响动。来到教室,学生的表现更是让我大吃一惊。桌子歪七扭八,端坐着听科学课的学生屈指可数,整个教室乱得像一锅粥。学生不是趴在桌子上,就是靠在椅背上,或是与同学随意撩打,教室里满是碎纸屑。
看到这场景,我的脸立刻变得严肃起来。我不禁回忆起前段时间在公众号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一个班集体有那么多孩子,总是会有一些孩子违反行为准则。如果只是偶尔出现,那是正常的;如果经常或多人出现违反的情况,那就要考虑这背后的原因:是行为准则制定得不符合实际情况,还是班级管理出了什么问题,需要进行调整。
这段文字让我深思。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表现不错,卫生情况也还过得去,而我却没有问过科任老师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也就没有去教室里看过。而今天,我才发现我班级管理是多么不细致。而我此时大声斥责他们肯定是没有用的,毕竟学生对于自己现在的行为并没有多少意识,于是,我蹙紧眉毛,来到教室外,在窗台边把看到的教室用手机拍下来。拍照的时候,有的同学主动捡起了地面上的垃圾,有的同学把座位摆得整齐了,还有的同学安静等待老师讲课。
下午的午课时间,我来到教室,把上午拍的图片投屏到一体机上。此时,我偷偷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反应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觉得不好意思,有的觉得很无所谓,还有的学生很震惊。待学生们都安静下来以后,我问:“你们看到这些照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我觉得教室里真是太脏了,纸屑遍地。”
“我才发现我们上课居然是这样的状态,同学们的坐姿也有点奇怪。”
“教室的座位太歪了,看起来很不舒服。”
“教室里我们的表现完全不像是在上课,只有几个人在认真听课。”
……
等同学们把发现的问题一一指出后,我再问:“你们喜欢待在这样的教室里吗?”
“我不喜欢,因为这个教室里太多垃圾了,待在这里不舒服。”
“我也不喜欢,因为同学们的姿势太奇怪了,没有上课的样子。”
“我不喜欢,上课应该有上课的样子,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我根本听不了课。”
……
同学们都畅所欲言,讲了自己的心里话。学生课堂上听课的常规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我打算从改变卫生情况开始。于是,就跟学生分享了后期的计划。第一个是发起一个“整齐有序”比赛,在一周内,自己先进行收拾书包、整理桌椅的训练,等到周五的时候,进行限时比赛。第二个进行为期一周的“不做清洁周”,这一周,没有值日生搞卫生,全靠自己保持教室的清洁。期间,卫生委员和小组长会进行监督,待一周后根据卫生委员和小组长的登记情况评奖。
当班主任不在教室时学生的样子才是最真实的。多庆幸这次我去教室里看了看,多庆幸我能够发现自己班级管理的遗漏点。以后,还是要多去教室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