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当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人都喜欢拖延,一件事情到非做不可的时候才想起来要行动,时间的紧凑,对任务困难程度的错误估计,常常让自己陷入焦虑之中。拖延症者在开始一项任务的时候,会有一连串的思绪、情感和行为波动影响着他们,他们的表现呈现出许多共性,被称为“拖延怪圈”。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在一开始,拖延者往往信心满满,当刚接受一项任务时,他们总觉得这次一定可以有条不紊地将它完成,然而事情却不如所愿。
2.“我得马上开始。”
错失了早点开始的时机,拖延者开始有点焦虑和压力,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但是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于是他们又搁置了任务。
3.“我不开始又怎样呢?”
时间又过去了,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如何有一个理想的开端,也不是处理事情的压力,而是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自己可能永远不会开始,并担心这可能会毁掉生活。此时拖延者脑海中又出现了一个循环:a. “我不开始又怎样呢?”b.“我可以做任何事情,除了这件……”c.“我无法享受任何事情。”d.“我希望没人发现。”
这个阶段,拖延带来的短暂快乐逐渐消失,负疚和担忧逐渐加深。为了避免开始,有的人甚至学会了说谎。
4.“还有时间。”
虽然拖延者会觉得负疚、惭愧或者因欺骗了别人感到羞愧,但他们还会继续抱着还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
5.“我这个人有毛病。”
这个时候拖延者已经绝望了。把是否可以完成任务的“担忧”变成了一种“恐惧”:“我这个人有毛病。”然后他们开始觉得自己缺少自控力、缺少头脑甚至缺少运气。
6.最后的抉择
这个时候,做还是不做成为了拖延者最后的抉择。逃跑和放弃非常简单,但是当拖延者最终开始任务时,也许会发现这事情并没有那么难,在和时间的斗争中,他们一边懊悔为何不早点开始,一边又担忧着能否按时完成任务。
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对拖延者来说,这样的过程是让人崩溃的,因此很多人会下定决心不再踏入拖延的怪圈,甚至发誓一定要早点开始,并控制情绪,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但是下一次任务开始时,拖延者还是很可能会踏入这种怪圈循环。
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陷入了这些拖延怪圈呢?
面对拖延,我们有技可施!
一、10秒行动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管做什么,想太多无益,还是踏出第一步吧!
心理学上有个“蔡式效应”,是说人天生追求圆满,做事只要有一个开头,就会本能地希望能够把它完成,不再拖延。
其实,有时候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当我们开始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是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
走出第1步,才能开始接下来的99步。就像我们想每天晚上健身,那么回家吃完饭以后,就把鞋子运动器材都准备好,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开始啦!
想跑步的话先走出第一步,就会发现接下来的目标很容易就达成了。
二、压缩时间
有时候完成一件事情,真正的投入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但是我们往往在磨磨蹭蹭中浪费了很多时间,让我们觉得完成一件事情很耗时,不想去开始。
如果我们给自己定下一个计划,按照计划去完成,并且超额完成的话,我们就会非常有信心啦。
三、减法思考
我们人更倾向于先从痛苦中逃离,其次才是追求快乐,也就是做减法的动机,比做加法的动机更强烈。
让你还债和让你存钱,你觉得哪个动力更大呢?
有些事明明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是我们不想面对失去的痛苦,还是要把不合适的紧紧拽在手中。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把很多的事情,当做还债。多做一点就多还一些债,少一些压力,这样是不是动力更足呢?
伙伴们,行动起来吧! 让拖延不再影响我们的行动,让工作和生活效率高起来!推倒拖延这堵墙,我们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