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怎么回事?

痛经在中医古籍中多称为 “经行腹痛”,其病因病机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胞宫失养或感受外邪等相关。以下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古籍记载分析痛经的常见病因及对应治法:


一、气滞血瘀型痛经

病因病机:情志不畅(如抑郁、焦虑)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经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古籍引用:

《傅青主女科》曰:“经水未来腹先痛,肝气不舒,而血不散也。”(指出经前腹痛与肝郁血瘀相关,因肝气阻滞,经血无法正常排泄,瘀滞于胞宫而作痛。)

《景岳全书・妇人规》提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强调实证痛经多在经前或经期疼痛,经血排出后瘀滞稍减,疼痛缓解。)治法特点: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常用方剂如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二、寒凝血瘀型痛经

病因病机:经期贪凉饮冷、冒雨涉水或阳虚内寒,导致寒邪客于胞宫,血为寒凝,阻滞经脉。古籍引用: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致令体虚,受于风冷,风冷与血相搏结,故痛也。”(明确指出体虚感受风冷之邪,与经血搏结,引发腹痛。)

《妇人大全良方》云:“经水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寒则血凝涩…… 故令痛也。”(强调寒邪导致血液凝滞,经血不通而痛。)治法特点: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常用方剂如温经汤(《金匮要略》)或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三、气血虚弱型痛经

病因病机:素体气血不足或久病损耗,经期经血外泄,气血更虚,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古籍引用:

《景岳全书・妇人规》:“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挟实者少…… 虚者于经净后作痛,痛在子宫,其痛也徐而不盛。”(指出虚证痛经多在经后疼痛,因气血亏虚,疼痛性质为隐隐作痛,持续时间较长。)

《傅青主女科》:“经水过多,行后作痛,气血两虚也。”(说明经量多耗伤气血,经后气血更虚,导致胞宫失养而痛。)治法特点: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常用方剂如圣愈汤(《兰室秘藏》)或八珍汤(《正体类要》)。

四、肾气亏损型痛经

病因病机: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精血亏虚,冲任不充,胞宫失养。古籍引用: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强调肾气与月经的密切关系,肾气不足则冲任失调,可致痛经。)

《证治准绳・女科》:“经水将来,脐下痛者,此由肾气不足,胞门受寒。”(指出肾气不足兼寒凝,可引发经前脐下疼痛。)治法特点:补肾益精、养血止痛,常用方剂如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五、湿热瘀阻型痛经

病因病机:湿热之邪内蕴(如肝郁化热、带下病日久),与血搏结,阻滞胞宫脉络。古籍引用:

《傅青主女科》:“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而腹痛者,此由下焦湿热所致。”(提出经前腹痛伴湿热证候(如带下黄稠、口苦),因湿热瘀阻所致。)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湿热瘀滞经行痛,经色紫稠血露难。”(描述湿热型痛经的经血特点为色紫稠、夹血块,排出不畅。)治法特点: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常用方剂如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或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

中医认为痛经的关键在于 “气血失和”,实证以 “不通则痛” 为主(气滞、寒凝、湿热瘀阻),虚证以 “不荣则痛” 为主(气血、肾气亏虚)。治疗需辨证求因,调理气血、冲任、胞宫,同时注重经期调护(如避寒、节情志、忌生冷)。古籍中对痛经的记载体现了中医 “整体观念” 和 “辨证论治” 的特色,至今仍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依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