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读过一次《第一流的教育家》,对于文中列举的三种教育家印象深刻:政客教育家,书生教育家,经验教育家。我不敢把自己往教育家的圈子里去靠,如果这三种教育家都换成教师,我想,自己还是属于第三种的:经验教师,而且还挺自豪的。
这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让我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受:做一名老师,如果还有想躺在经验的功劳簿上优哉游哉,那就错了。当老师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职业倦怠就是无法抑制的倦意袭来。每天都是被规章制度和干不完的工作推着动,然后就是闷起头来,办……办……办。得,陶先生描述的画像已经完全匹配上了。支教岛的一周学习,确实是给我一个巨大的心灵冲击的。当自己一下子感觉跳出了这种舒适圈的时候,我感觉到危机了。
我学习归来后跟老师们分享: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发现一个更加爱学习的自己,发现一个更爱学生的自己,发现一个有危机感的自己,发现一个有自己研究专长的自己,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内心的出发点很简单,等我们年龄大了,怎么跟年轻教师一起工作,怎么跟年轻教师一起竞争与合作?我们的经验确实是不可或缺的财富,但我们还需要有自己的真功夫。
陶先生说第一流的教育家,应该是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虽然这样的说法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同样是标杆型的旗帜。我们老师,成为教育家的不多。即使不能成为教育家,做一个第一流的教师也应该是我们的方向。
先生说:怕难,怕苦,怕孤,怕死,就好好的埋没了一生。先生当时所说的 “怕”,这好像是我们的通病。怕自己被交流到偏远的学校,怕自己上下班交通不方便,怕自己接到成绩不好的班级,怕自己的考核不够优秀,怕自己不能今年成功晋级。当我们把怕字基于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时候,我想,就孤独了。社会上流传着关于教师去学驾照的段子:看你这个笨样,不是老师就是医生。我让你打半圈你就一直半圈啊……其实看到这样的话,我还是理解的,教师和医生的工作,就是要求要慎之又慎,这都是与人关系重大的,不这样行吗?但,这可以看出,我们慢慢有成了书生教师了。可是,我们距离书生教师又很远,因为我们很少读书做文章。那我们当政客教师好不好?其实,这种人也是内心清楚的明镜一样:自己没本事,想在教师立威严,难免会心虚。
所以,在教师队伍里,要想做的出色,就得有改变,要想走的更远,就得要改变。改变很难,但总要开始,就算不想成为第一流的教育家,但总要让自己有职业幸福感吧,因为我们爱怕啊!出动点去迎接挑战迎接改变,比迎头痛击的手足无措,要好的多。
写给还在坚持改变的自己,虽然很难,但要坚持下去,因为前面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