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不见的客人》评分很高,在类型上注明为“悬疑”,很多影评也对此片的“悬疑”给出了解读。
但奇怪的是,看这部片子,我却波澜不惊,没有感到“悬疑”。同去观影的朋友问我为什么?我想了想,这可能与我的职业有关。
我是做执法工作的。
“女律师”出场时,我对她很是钦佩。她的年龄、职业阅历、敬业精神都令我肃然起敬,我立刻就进入她的角色对整个事件展开分析判断。
“悬疑”来源于对不符合常理事情得到合理解释的期待。从我的工作经验看,任何不符合常理的事情经过抽丝剥茧的挖掘分析,都会显现出符合常理的真貌。所以,在我的思维体系中,默认没有不符合常理的事情。
“悬疑”还来源于先入为主的设定和后面令人大跌眼镜的反转。从我的工作经验看,第一个到我面前申诉的人并不是可以完全信赖的人,不管他说的多么头头是道,表现的多么可怜。要搞清事情真相必须全面听取所有当事人的发言。所以,在我的思维体系中,男主的辩解只是他的一面之词,对我没有形成先入为主的影响。
“悬疑”效果的产生需要多个问题构成剧情的复杂性。从我的工作经验看,问题多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实际上没几个,多出来的都是虚假的问题,尤其在有人说谎的情况下。不是有人说过吗?说一句谎言,要用另外一万句谎言来圆谎。所以,在我的思维体系中,发现一个人的一句谎言后,就会对他的其他说法产生质疑。通过固定证据排除多余的问题,事情的大致轮廓就逐渐清晰了。
令我产生疑惑的是“女律师”听到男主发现被害人尚未死亡还仍然选择沉车入水时失态的表现。这与她的职业素养不尽相符,但作为一个压抑着愤恨试图找出爱子死亡真相的母亲,我是十分理解的。
“女律师”一直在强调“细节”、“细节”……电影中的人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杀人犯给法庭提供完整的供述。在我的工作中,为实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目的,对“细节”的追求同样重要。分析细节可以发现说谎者漏洞百出,分析细节可以发现当事人的行为特点和实际追求,分析细节可以还原过去的事实。
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没有对我产生“悬疑”的效果,是整个情节过程与我的日常工作相似,或者说只是我日常工作的重现而已。这并不代表电影有什么不好。
这部电影引发我思考的是,男主动用了自己能掌控的所有力量为其掩盖罪行,可怜的父母为了查明发生在爱子身上的事情,以及为了替爱子洗清死后还要蒙受的不白之冤,选择单打独斗的奋斗之路。他们即使成功也是险胜,电影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
当然,为了构造戏剧性情节,进行这样的艺术创作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现实中的执法者,我们应该思考,是接受好处维护有权势的人的利益,还是坚守原则维护社会正义?男主说,他都已经死了,无法挽回了,为什么还要让更多的人为此事受罪呢?这句话看似有理,实则荒唐。如果罪恶不得到惩处,无辜者白白死亡,那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对于执法者而言,正义应该是他唯一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