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语言背后大多是在表达比温饱需要更高级别的需要。
家长倾听孩子表达时要注意:
可以问自己:如果此时是小时候的我,我的需要是什么?
家长要多觉察自己的需要是什么,提升自己需要的层次。
实践反思 2022/3/19 中午洗手
事件:跑到洗手间,两秒钟用水随便冲了一下手,甚至都不能叫洗,“我洗好了”。爸爸反对,“我们刚刚回来,现在疫情比较严重。你需要用洗手液才能把病菌们赶走哦”。……哼哼唧唧,哼哼唧唧,一直很长时间。可能多达半个小时以上。最后哼哼唧唧的走到爸爸身边低声的说“我要爸爸帮我洗”。爸爸指导下洗完,还是不停的哼哼唧唧。“我就要爸爸帮我洗,洗泡泡也要爸爸帮我洗。”说教无用,爸爸给洗泡泡才结束。
爸爸的反思:
作为家长,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孩子的手洗干净,避免病菌袭击身体。
家长的想法:洗手只需要几分钟,哼哼唧唧半个小时
孩子的需求:毫无疑问,最开始孩子想的是偷懒,糊弄着洗完手赶紧玩去,玩才是要紧的事情。哼哼唧唧中,尝试用这种方式让爸爸妥协,说出”算了,你走吧“。可是当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哼哼唧唧下不来台了,最后寻找到让爸爸给洗给自己一个台阶。所以这个过程,最开始的偷懒,但是后面是属于争夺决定权、控制权。
鼓励孩子多用语言表达需要,而非用行动策略来表达需要。
总结
孩子可以在与家长沟通中学习到认识自己的需要,并用言语表达出来。
当家长想要了解孩子内在需要的时候,就会更加仔细捕捉孩子语言和行为中的细节,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探寻孩子的需要。例如:你现在大哭到底想要妈妈做什么?妈妈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也不行,那你告诉妈妈,我可以怎样做?你现在不睡觉缠着妈妈讲故事,是担心妈妈离开你吗?这些问题就是在帮助孩子觉察自己的需要、增加自我认识,同时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内心的需要用最简洁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减少人际沟通的障碍。可以说,这种沟通越早进行,越有助于孩子发展社会情绪能力,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越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