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数学都是我的噩梦。以前和欧搭档,听过她很多数学课,曾跟她开玩笑:要是你上我的数学,估计我会是一个数学尖子生。今日再次听欧的课,这种感觉更强烈。
一、课堂流程简单又丰富。
问题——思考——小组分享——全班分享——总结提炼,这样的流程,简单得找不到其他文字来描述。
可是,每一个流程里发生的学习丰富得似乎无法用文字准确表达。
首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用投票选择最想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问题,发散思维。选择问题,聚焦主题。问题还是那些问题,由老师提出转换为学生提出,老师指定转换为学生民主投票,谁是课堂的主人,立刻有感觉。学生由 “ 要我学” 变成了“ 我要学”,学习动力是内在的,学习目标是自定的,唤醒了学生“我的学习我负责”的信念,很好地开启了课堂。
学力单的使用,相当于我们日常的自主预习,也是最为真实最为重要的自学部分。反馈预习,就是反馈学生的自主思考。
小组分享的时候,有分工、有分享、有倾听、有疑惑、有回应。我观察的那一个小组,三个孩子会做,一个孩子不会做,小组讲了还是不会,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留着要在全班分享。
全班分享时,四次探究,每一次请一个小主持人,相当有老师范。比大小,有追问:怎么比较?学生回应,生生互动形成。再追问:谁能提出相似的问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思维的碰撞发生,把课堂推向高阶学习。
总结提炼并非老师的事情,也是学生站起来说:“我有总结,同分母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这些丰富由学生呈现,背后却体现着老师课前的精心设计,课中现场生成的灵活把握。
二、学习过程真实又真诚
一真,基于学生的真问题。真问题哪里来?学力单的反馈,聚焦学生的难点;学生的现场提问,呈现学生的真实疑惑。问题一聚焦,本节课的目标也就非常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四次探究,同分母如何比大小,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整数减分数的换算就清清爽爽地解决掉。投票选问题出现小插曲,学生现场举手:“老师,老师,我的问题怎么没有被选出来?”只有学生真实地参与到提问,才能如此在乎问题有没有被选出来解决。
二真,基于学生的真表现。有精彩的发言,也有磕磕绊绊的发言;有体现核心问题解决的思考,也有跑题的思考。一学生发言,逗得大家大笑,老师微笑着询问:“你的发言跟数学有关联吗?”孩子真实地回应:“没有!”很自然地坐下,认真听他人的发言,并没有什么负面的情绪参与。老师尊重学生真实的表现,学生尊重老师的询问。大家聚焦的是“数学学习”,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评判。 这样的真实,让学生有满满的参与感。
三真,基于学生的真关系。即使是那么多老师听课的场所,学生上台,老师让位,自然不刻意。需要老师出场,自然接过学生的话题,当讲则讲,寥寥数语,追问点拨提炼,丝毫不犹豫。主持的学生很自然地在一侧倾听,没有不自在。师生配合的默契源自老师和学生日常的真实关系。真诚、平等、温暖、和谐。“”不知道的请举手。“一拨学生举手,没有一个人觉得不好意思。“会的举手。”另一拨孩子举手,没有一个人得意洋洋。因为他们只需要做真实的自己,不需要担心什么,满满的安全感。“你现在会了吗?”不会也可以提出来,不需要假装学会。“你还有什么疑惑?”想到就说。这种信任的关系不是一日形成。日常老师眼里有学生,学生眼里有老师,课堂里大家才可以放心地聚焦学科的学习。
三、课后反思深刻又高位
四种视角看大单元教学。
他山之眼——借他人的理论得启发。三点启发,每一个点都是对大单元的独特理解,这样的学习为自己的课堂增加底气。
实践之眼——借自己的课堂观本质。“思维生发”是数学的学科本质的体现,指向有结构地教,有关联地学。把自己的大单元实践一节课一节课地记录,反思,起始课是否体现了有结构地教?种子课到底埋下了哪些种子?生长课,学生的生长点在哪里?外延课,带着孩子到底走向哪里?回顾课,孩子们这样学完一个单元,到底有哪些感受?实践中的不断追问,最容易抵达数学的本质。“学生立场”是教育的本真体现。前测里看学生,提问里想学生,数据说话加上观察分析,基于学生的真问题确定教学的核心目标,基于学生的真疑惑确定现场的点拨与引领。
反思之眼——“三大”引发学科思想的建构。容量之大,需要清楚了解学生的前拥理解,去探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视野之大,需要遵循学科的规律,清楚辨析哪些是事实性知识,哪些是策略性知识,哪些是价值性知识。探寻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成长和成长规律。思想之大,是在高人的引领下,在经典书籍的引领下,去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锻造自己的教学思想。
重建之眼——“三度”引领科学思维的发展。追求“有高度、有跨度、有温度”的理想课堂 境界,的确需要科学思维,科学规划,科学思考,科学实践,因材施教,因学施教。让学科的魅力引领学生的发展,也引领自身的生长。
数学课能够如此设计,如此实践,如此思考,语文课何尝不可以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