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印象——砺炼半生终翻篇

夜深人静时,你是否也曾辗转难眠?万籁俱寂,脑海却像失控的放映机,一遍遍回放那些难堪、愤怒或委屈的片段——别人一句轻蔑的话、领导一次当众的批评、朋友突如其来的疏离、爱人一场无谓的争执……事已过去,心却仍像被重锤击中,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我们总试图“复盘”,以为反复思索就能找出自己的错、读懂别人的心,从痛苦中提炼出一点教训。可结果往往不是豁然开朗,而是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这不是反思,而是自我消耗;不是成长,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凌迟。心理学家将这种状态称为“思维反刍”——人不断咀嚼那些无法改变的痛苦,就像牛反复消化草料。作家毕淑敏曾回忆,童年时因唱歌跑调被老师辱骂为“一颗老鼠屎”,此后几十年不敢开口唱歌,甚至一上台就心悸手抖。她说:“那根刺,扎进心里就再没拔出来。”每一次回想,都是在旧伤上撒盐。痛苦本来只伤我们一次,但我们反复回想,就等于自愿被折磨十次、百次。

有时候,我们紧握伤害,就像手握一把插在自己身上的刀。J.K.罗琳在成名前经历了一段黑暗婚姻,丈夫家暴、酗酒,甚至将她与女儿赶出家门。她一度陷入抑郁,但最终明白:继续回想,就是允许对方持续伤害自己。她写下“我不是他定义的那个人”,把精力投入写作,用《哈利·波特》拯救了自己。真正的自愈,不是记住仇恨,而是拒绝被其定义。马克·吐温曾因被好友欺骗而耿耿于怀,在自传中写道“我永远不会原谅他”。可恨了一生,痛苦的却是他自己。星云大师说得深刻:“仇恨就像握着一块烧红的铁,想扔向别人,烫伤的却是自己的手。”

翻篇,不是懦弱,也不是遗忘,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保全。余秋雨早年曾遭人封杀打压,一度立誓“永世不忘”,结果活得充满戾气、创作停滞。直到一位禅师问他:“你背负仇恨,究竟是惩罚了他们,还是折磨了自己?”他幡然醒悟,后来在书中写道:“放下不是原谅他们,而是放过自己。”

人生路上,谁都难免踩到烂泥、遇见烂人。但真正成熟的人,不会蹲在原地研究泥沙来自何方、是否故意伤害自己。他们只会轻轻倒掉沙子,继续向前。垃圾不必分析,只需丢弃;过去不必祭奠,而该翻篇。真正的强大,不是牢记所有伤害,而是拥有随时翻篇的能力和勇气。当我们停止问“为什么是我”,开始想“接下来怎么办”;当我们不再纠结“他怎么这样”,而是专注“我要成为谁”——改变才真正开始。

能渡我们的,从来不是时间,也不是教训,而是那个愿意向前看的自己。不复盘烂事,是成年人最高级的自爱。能翻篇的人,才配真正拥有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