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特别喜欢看书,喜欢的程度就像我们喜欢随手刷手机。
见过喜欢随手刷手机的,一会不刷,觉得错失很多东西。
也见过朋友约着一起玩,彼此抱着手机刷,我感觉,不适。
说回朋友喜欢读书,是真喜欢,不是装点门面,也不是为了炫耀,就是单纯喜欢。
年前,清点重读旧书时,我发现《一句顶一万句》挺有意思。到了年纪,才能读出来的那种意思,弯弯绕绕,小事一件件,但滋味不一样。
知道朋友喜欢读书,知道他在地铁上常读书,也常会坐过站,就推荐给他,再读一遍。
大约两周左右,朋友发信息说,读完了,确实不错,并顺手把读书笔记发给我。
看他的读书笔记,我着实震撼——真是一位好读者!
他从另一个视角解读,条分缕析,解读婚姻中人的困惑。
一个沉闷的婚姻——说不着。
还能吵架的时候,说明还是抱着希望的,连架都不愿意吵,完全漠视,那才是最大的问题。
我则是被刘震云绕来绕去的细节打动的。
从前看书,热热闹闹,不知道看了些什么,看过就看过了,太深的感触不是特别多,大概是那个时候就是图个想知道是什么。
而今再回头看时,是什么没有那么重要,常常被一些细枝末节吸引。大概终于明白,任何生活,就是平淡,就是日常,波澜壮阔属于几个瞬间。
在绕来绕去的细节中,我最先感触的是人生而为人的那种孤独。
杨百顺他爹,遇事要找人商量,自以为是朋友,把一些相对隐秘的事说出来,却不想,听的人并没有把他当朋友,自然也没把他的话当作什么——随口就可以讲给别人。
人性复杂,人也矛盾。
想要保守秘密,就永远不要开口,开口就难成为秘密。
不开口,又会觉得憋得慌,想要一吐为快,吐了,快了,就有要承担的后果。
想找至亲的人说,可是,人和人有壁垒,不是人人都能说得着。即使天天一个屋檐下,说不着就是说不着。
想起我父母那一代人的婚姻。
我娘和我爹大概就属于说不着,除了生计,除了儿女的事,其他全说不着。
我爹读过书,我娘大字不识。以前没有手机短视频时,他们一起看电视,我娘看不懂,就要问我爹,我爹大部分时间都是极其不耐烦,即使回答,语气也充满了不屑。
七十多岁的两个人,好好说话的日子并不是特别多。
我娘有时候很想找人唠家常,很想说说话,但说话的对象不常有。
和我们姐妹说话时,她有时候又忍不住诉说控诉过去,一遍又一遍,我们的耐心也不够。
我们处在中年压力最大的时候,每天有各种生活的琐事,大约是我们实在不想在回到糟糕的过去,再烦心一遍。
无奈无解时,突然想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数,谁也拯救不了谁。
强迫自己释然。